“铁腕”萨科齐不会走激进路线
至于为什么法国人最终选择了萨科齐而不是罗雅尔,马胜利认为,萨科齐竞选当中的施政纲领一条一条讲得都很具体,由于他担任过内政部长,管理过经济、财务和工业等部门,执政经验更丰富些,可信度更高。而罗雅尔的竞选纲领更多是原则性的说辞,内容不是很具体。
个子不高的萨科齐讲起话来滔滔不绝,有时候有些得理不饶人。但他绝非夸夸其谈之辈,他竞选宣言的头四句话都是用“工作”一词开头,作风务实,行事果断甚至强硬。2005年,萨科齐的“心直口快”引火烧身,他誓言对参与城郊骚乱的人“零容忍”,并放出狠话要用高压水枪“清除”郊区的“乌合之众”,结果招致一片侧目和攻击,但最后还是萨科齐采取得当措施,使得骚乱逐渐平息,令政府重拾威信和民众支持。
但是,即便是“铁腕”如萨科齐,也并非就能对法国的社会问题手到擒来。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学者简军波认为,“萨科齐不会在改革问题上走激进的路线,那样会招致猛烈的抗议。”
2006年,法国政府试图推行有利于雇主的“首次雇佣合同”,结果引发全国性抗议浪潮,最后政府不得不让步,代之以作了重大修改的新法案。“老百姓对于自己的利益都有种本能的保护”,曾经历过密特朗时期法国总统大选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资深教授薛建成认为,“其实,法国的民众大多愿意维持现状,谁愿意牺牲个人既得的利益呢?萨科齐由于他的雷厉风行被描述成‘拿破仑第二’,但拿破仑在法国并非我们这里想像得那样‘形象高大’,反而被看作是带有粗暴武断负面色彩的人物。”
马胜利则认为,法国目前积累的问题久拖未决,根子很深,要重新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恐怕不是一届政府就能完成的。
尽管如此,萨科齐的胜利还是点燃了法国自身革新的希望。简军波认为,这次法国大选的高投票率以及萨科齐的最终当选至少说明“老百姓认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对于将要到来的改革,“法国民众有了一些心理准备”。
另外,萨科齐在对待具体问题时还是有腾挪空间的。他深知改革的阻力有多大,因而会采取迂回行事的策略。例如在工作时间问题上,他既坚持已经牢不可破的一周35小时工作制,同时又主张超出时间的工作所得可以免税;针对公共服务系统的罢工权利,他表示充分尊重,但同时又要求罢工时保证最低服务水平,以避免引起社会功能瘫痪带来的混乱。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