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诗意年代的非正常告别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008年10月09日 18:43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或许,海子梦想的是一种彻底自由的生活。资料图片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流行时代: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流行指数:★★☆☆☆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春天,一个诗人死了。

  1989年3月26日,查海生躺在了铁轨上。

  查海生随身带了四本书:《新旧约全书》、《瓦尔登湖》、《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他身上还有一张纸,写着“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他的笔名叫“海子”,用这个名字写下的最后一首诗叫《春天,十个海子》:“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这一年,他25岁。

  他不会想到,在他离开这个世界以后,上世纪九十年代,曾一度引发全国范围的海子诗歌热潮。而他的死亡,也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

  2001年4月28日,海子与诗人郭路生(食指)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直到今天,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家湾,海子出生的小村庄,每年依然有无数的人前来,他们到海子墓前祭拜,也到海子的家里去看看。

  从乡村到城市

  我无限的热爱着新的一日今天的太阳今天的马今天的花楸树使我健康富足拥有一生———摘自海子《幸福一日》1979年,海子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得以离开生养他的小村庄,走进庞大繁华的首都,眼界大开。

  这一年,全国有近470万人报考各类大学。这一年,电视台开始播出商业广告,皮尔卡丹率领12名法国姑娘在北京举行了服装表演,高仓健正在流行。

  海子的老乡、诗人简宁说:“如果不是高考,我想至少还要推迟五六年的时间,我们才能随着一股股打工的民工潮进入城市,才有机会见识所谓的现代文明。”已故诗人苇岸留下的日记中,是这样描述对海子的第一印象的:“一个衣着随便,戴旧色眼镜,瘦小的,外省少年形象的诗人。”在苇岸看来,这个寂寂无名的“外省少年”,“身上显示着早慧和天才的变象。”他形容海子“涉世简单,阅读渊博,像海水一样单纯而深厚”。

  1983年,从北大毕业后,海子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他讲的美学课很受学生们欢迎,学生们也知道这位年轻的老师是个诗人,经常要求他在下课前朗诵诗歌。海子的诗歌创作也在参加工作后走上正轨,他写下了前期的一些重要诗篇,如作于1984年10月的《亚洲铜》:亚洲铜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诗评家奚密认为,铜的颜色和质地隐射中国北方坚硬强悍的黄土地,海子眼中的中国,是“一块深藏在亚洲大地下坚实的矿苗”。

  “海子是农业的儿子,他迷恋泥土。”海子好友、诗人西川说,“对于伴随着时代发展而消亡的某些东西,他自然伤感于心。”海子的父亲查振全、母亲操采菊都是农民,他们并不理解那些诗歌,只知道儿子在北京,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据说在家里,他的农民父亲甚至有点儿不敢跟他说话,因为他是一位大学老师。”西川说,1989年初,海子回了一趟安徽老家,感到巨大的荒凉。“有些你熟悉的东西再也找不到了。”海子向好友描述自己的心境:“你在家乡完全变成了个陌生人!”

  昌平的孤独与梦想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摘自海子《祖国,或以梦为马》中国政法大学新校区在昌平,距北京中心城区30多公里。

  1983年秋到1989年春,海子就住在这里。

  西川最后一次走进海子的两间小屋,是来为他整理遗物。门厅里贴着印刷的一张梵·高油画《阿尔疗养院庭院》,桌子上放着海子从西藏背回来的两块喇嘛教石质浮雕,书架上摆得满满,里屋的桌子上也是书,包括海子珍爱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很显然,在主人离去前,这两间屋子被打扫过。”西川形容,“干干净净,像一座坟墓。”海子在昌平的生活,是孤独的。房间里没有电视机和收音机,主人不会跳舞、游泳,甚至不会骑自行车。

  那两年的中国社会荡漾在澎湃的激情里,一帮青年画家掀起了艺术观念的革命,《黄土地》、《红高粱》刷新着青年人的视野。

  而这一切与海子仿佛毫无关系,他在自己的诗歌世界里,沉湎于心灵的孤独之旅。

  1986年夏,西川去看望海子,拉他去看了惟一的一次电影———根据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改编的苏联电影《白痴》。

  苇岸当时也住在昌平,和海子偶有来往。1987年5月19日,海子到苇岸的住所找书。“海子来找关于大地本身的书,不是小说,也不是土壤或地貌的教科书。”苇岸在日记里写道,“他说至今还没有看到一部这样的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沾点边。”后来,海子还送给苇岸一本挪威作家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

  这两本书,海子死时都带在身边。

  苇岸有时也去海子的宿舍看他。1988年7月7日,海子的模样吓了苇岸一跳:“开门的海子长发抵肩,脸带伤痕。他指给我看屋角扔着的一堆空酒瓶,酒瓶无色,都是纯酒。他每日大量饮酒,须发绕脸一周。”海子告诉苇岸,前两天他在餐馆喝酒,跟旁边的人打了起来,对方的拳头打碎了他的眼镜。

  “伤反而使他感觉舒畅一些,他仿佛从某种极端状态中得到了解脱。”这种“极端状态”,便是他与孤独为伴的疯狂写作。西川描述海子的日常生活状态是:每天晚上写作直至第二天早上7点,整个上午睡觉,整个下午读书,间或吃点东西,晚上7点以后继续开始工作。“这些山岭不会知道,一个诗人每天面对着它们,写下了《土地》、《大扎撒》、《太阳》、《弑》、《天堂弥赛亚》等一系列作品。”西川说,“在这里,海子梦想着麦地、草原、少女、天堂以及所有遥远的事物。”80年代中后期,以北岛、舒婷为标志的朦胧诗时代已经过去,诗人先锋与批判的锋芒逐渐退隐,取而代之的是抒情,是自我理想的张扬,浪漫情绪的弥散和对于世俗生活的摒弃。而海子将抒情诗提到了哲学的高度。

  那是一个理想洋溢、以梦为马的年代。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有一天海子走进昌平的一家饭馆,他对饭馆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能不能给我酒喝?”“我可以给你酒喝,”饭馆老板说,“但你别在这儿朗诵。”

  太阳与黑夜的献诗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内部升起———摘自海子《黑夜的献诗》鲜血、头盖骨、尸体……海子的诗歌中,有着大量关于“死亡”的意象。

  “海子是一个有自杀情结的人。”西川分析道,“我想海子是在死亡话题中沉浸太深了,这一切对海子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暗示。人说话应该避谶,而海子是一个不避谶的人,这使得他最终不可控制地朝自身的黑暗陷落。”1989年3月5日,苇岸到海子的宿舍去,看到他正在写作。

  诡异的是,海子桌下放着一只塑料水桶,他坐在椅子上,双脚浸入冰凉的水里。苇岸很吃惊,乍暖还寒的北京早春,何苦如此?海子解释说,很多作家写作时都有怪癖。比如海明威一定要站着,卡波特要躺着构思,穆尔写诗时会脱光衣服,等等。他需要这样的刺激。

  事实上,他正在建构一座宏大的诗歌王国,这项工作至死未完。海子留下了七部长诗,合称《太阳·七部书》。像历史上所有迷恋太阳的天才一样,海子的生命也走向悲剧性的结局。

  1989年3月25日上午,有人见到海子先到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转了转,然后从西直门乘车前往山海关。

  第二天,从山海关至龙家营之间的一段火车慢行道处,传来了海子卧轨自杀的消息。

  诗人复活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摘自海子《春天,十个海子》没有人知道海子为何自杀,如同没有人预见到,一生寂寞的海子,死后却为众人景仰。

  “天天都有人来,学生最多。”海子的母亲操采菊说,儿子死后这么多年,她见到无数来查湾村的陌生人,他们到海子墓前祭拜,也到家里来看看。

  1982年到1989年,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海子死后,其遗留手稿由好友西川等人陆续整理出版,在九十年代一度引发全国范围的海子诗歌热潮,海子之死也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

  对此,西川认为,“很难说这里面没有一点围观的味道。”但海子之死的意义或许在于,“在这样一个缺乏精神和价值尺度的时代,有一个诗人自杀了,他逼使大家重新审视,认识诗歌与生命。”2001年4月28日,海子与诗人食指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海子的极端使他成为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最佳代表,而他在八十年代末的骤然毁灭则是整整一代人的精神挫伤。”诗人夏岛说,“人们的理想主义热脑门猛烈地撞击在迎面而来的九十年代上,在冷冰的商业精神下,他们失语了,迷惘,焦虑。”学者朱大可也指出:“九十年代在全民经商大潮下,虽有‘人文精神大讨论’等文化思潮的兴起,但也无法阻止知识分子陷入精神危机。”此时,诗歌成为人们宣泄、发表自我观点的途径。

  苇岸在1990年3月26日,海子周年祭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海子含着泥土,来自大地的深处。他是民间的儿子,具有和谐的自然启示的诗人……世界上缺少了诗人,我们的精神暗淡,大地垂首默默无言。”“有的是真喜欢他,喜欢他的人,他的诗。”操采菊这样评价络绎不绝的来客们,“也有杂七杂八的人,拿走家里的东西,就找不到了。”海子的遗物,包括一些手稿和书信,就曾被一些声称要搞研究的人拿走,在西川等海子生前好友帮忙下,追回了一部分。

  当年,查家的儿子考上了北大,在这个小村庄轰动一时。操采菊说,乡亲们文化水平低,不知道这孩子做的是什么事情,只知道“他是个不简单的人物。”20年来,每天都有人来到海子的坟前吊唁,大声朗诵海子的诗。

  今天,人们仍然需要诗。(记者武云溥)

   -新观察

   他洞察了“我们时代的某个真相”

  天才早夭的诗人海子来自乡村,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乡村生活的意象,如“雨水”、“村庄”、“河流”、“麦地”,他甚至会把女性变成“姐姐”这样的纯抒情元素。但他不是一位乡土诗人、牧歌诗人或田园诗人。相反,他笔下的乡村和土地,都处于某种激烈冲突当中,并且体现了这种冲突中感到失败、无能为力和绝望的情感。

  他写于1987年的长诗(也最能够代表他的诗歌成就)有一个短暂的题记:“土地死去了,用欲望能够代替它吗?”这种“土地”和“欲望”的冲突,贯穿了他全部的诗歌。

  在这种冲突的背后,可以看作是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和“乡村”的冲突,更确切地说,是城市对于乡村的背叛和剥夺,是乡村被无情地遗弃和遗忘……

编辑:唐伟杰】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日关注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