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爱《金光大道》
1966年到1970年底,浩然是在斗批改和下放农村中度过的,完全放下了笔。
197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已经在房山周口店公社下放劳动一年的浩然重新返回了北京,调到了市委农村组。当时,大兴县大白楼村已故队长王国福被树立为典型,他被选中给王国福写一部传记。浩然表示,写这篇传记,自己是有创作冲动的,当然也想通过它改变当时的处境。于是奋笔疾书写了一篇《王国福的故事》交上去,然而《人民日报》又发表文章说不准写真人真事。市委书记吴德怕惹事,不让发表。于是,浩然就把搜集到的资料用到了《金光大道》第一部的开头。
其后,浩然在顺义箭杆河边南彩卫生院闷头开始写《金光大道》。这里离他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和萧永顺住的焦庄户都比较近。临去之前,市委书记吴德说,你把去向告诉我们,必须保证随时能找到你。
1972年,《金光大道》第一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74年,第二部出版。第三部曾在1976年6月《人民文学》选载。直到1994年8月,《金光大道》全四部才由京华出版社出版发行。
对于自己的这部作品,浩然如是表示,“在所有的作品中,我最偏爱这部《金光大道》,不是从艺术技巧上,而是从个人感情上。因为从人物故事到所蕴含的思想都符合我的口味。和《艳阳天》一样,当时读者就认为我写二林、彩凤这样的中间人写得好,但我不喜欢他们。今天,经历了这么多人世纠纷,对这种有点自私,但无害人之心的人是否比较理解了?但不,我还是不喜欢自私的人。我永远偏爱萧长春、高大泉这样一心为公,心里装着他人的人,他们符合我的理想。我觉得做人就该像他们这样。至今我重看《金光大道》的电影,看到高大泉帮助走投无路的人们时还会落泪。”
韦君宜的回忆则表示,“当时的大作家浩然的《金光大道》的架子实际上是由编辑部帮他搭的,先卖公粮,后合作化……”到写第二卷时,韦君宜从干校奉命调回人民文学出版社,接任责任编辑,编辑组长是一位外单位调来没当过文学编辑的造反派,他看了稿子就要求增加抗美援朝的内容,浩然只好收回稿子增加。
尽管浩然对《金光大道》寄予很大希望,但是,从读者和文艺界的反映来看,多数人更喜欢《艳阳天》。
但是,这并不影响《金光大道》受到格外的青睐。丁东回忆说,“文革”中先恢复故事片拍摄和放映的时候,最先拿出了四部电影,其中就有《艳阳天》,其余的三部是《青松岭》、《火红的年代》、《战宏图》。拍完《艳阳天》,接着就拍《金光大道》。陈徒手说,“《金光大道》上演的时候,彩色的电影海报贴满了街,男主人公和女主角面对面对视,在‘文革’中很惹眼,因为那个年代很少有那种交流的表情。而电影演员王馥荔,当年就是因为在电影《金光大道》成功扮演了吕瑞芳成为‘中国第一嫂’。”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