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这部中国版歌剧从诞生起,就承载着要有中国式解读、要体现中国味道、要展示大剧院硬件设施等诸多“使命”
★ 本刊记者/杨时旸
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开幕演出季进行过半的时候,大剧院终于向“原创”迈出了一步。2008年3月,大剧院版本的歌剧《图兰朵》将正式亮相。在这部歌剧原作者普契尼诞辰150周年的时刻,国家大剧院选择了这部有着“中国内容”的意大利歌剧,并着手制作其“中国版本”。
也因此,这部歌剧从诞生起,就承载着要体现中国版的独特解读、要有中国味道、要展示大剧院硬件设施等诸多“使命”。
第三个续写版本
2007年6月6日凌晨6点,中国青年作曲家郝维亚在意大利租住的公寓里接到一个电话。郝维亚有些不耐烦地对电话说,“谁啊?”电话那边回答,“你好,我是国家大剧院的陈佐湟。我们想请你续写《图兰朵》。”
在这个突如其来的电话邀请之前,郝维亚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已经在意大利居住了半年,专门研究歌剧。他从来没想过成为全世界第三位《图兰朵》的续写作者。
这部歌剧是原作者普契尼的封笔之作,在尚未完成之时,普契尼因病去世,留下了一个未完的结尾。在郝维亚之前,已经有两位作者曾经为《图兰朵》进行续写创作,一位是普契尼的学生、意大利作曲家阿尔法诺,因为他当时无法看到普契尼的总谱,续写被评论界一致认为是狗尾续貂。而第二位续写作者贝里奥又是一位现代作曲家,续写的部分总使人觉得与前作脱节。因此,这次中国人的续写成为了新的关注点。
在确认消息之后,郝维亚开始与大剧院商讨具体细节。国家大剧院给出的要求是:这次的版本首先是普契尼式的,意大利的,其次还要是中国的和大剧院的。这个想法和郝维亚不谋而合。
所谓的中国式是跑不了的。我想的不是怎么故意做出中国味道,而是怎么能不把中国味道流露得太多。”郝维亚说,“我的中国心在那放着,但是洋装怎么能合适地穿在身,这是个难题。”
对于这部歌剧的再创作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承接传统的版本做经典的传承,二是彻底颠覆。而作为国家大剧院的开山之作,毫无疑问要选择前者。
“其实颠覆比传承简单,在歌剧里来一段西皮二簧,我绝对做得到,那很有中国元素,又很先锋,但是我们不能那么做。”郝维亚说。
作为国家大剧院这样级别的剧院,已经为一部作品的稳重和经典做出了要求,对于这一点,参与创作的艺术家完全了解,“我们不应该着急玩先锋,玩破坏和变化,而是得把每一种艺术形式最好的基本形式展现出来,忠诚于原著让大家先学习。”郝维亚说,“如果最后观众觉得我的续写不是续的而是原来就存在的,我就算成功了。”
淡化肃杀凸显“爱”
起初,大剧院版本的《图兰朵》想选择意大利著名导演泽菲·雷利作为总导演,但是对方已经84岁高龄,他的经纪人谢绝了中方的邀请,最后改为中国的导演陈薪伊。
接到这个任务之后,陈薪伊开始着手研究各个版本的《图兰朵》,结论却是,“看不懂。”
在面对记者的时候,她问,“你看得懂吗?你也看不懂吧,因为这个故事,意大利人就没弄懂。”陈薪伊所说的,“没弄懂”是基于现实主义的理解,在她看来,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存在过这样一个冷酷而嗜杀的公主,更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一段故事(图兰朵大致讲的是一个中国公主以猜谜招亲,猜中者可成亲,猜错便处死的故事)。“所以我决定,我们的这个版本不能弄得太实,一定要虚着一点。”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