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1日,被誉为“韩国国宝第一号”的崇礼门(南大门)发生大火。图为南大门的资料照片(2007年9月9日摄)。 中新社发 段跃中 摄
2月10日晚上,韩国第一号国宝“崇礼门”遭受被推测为人为的放火灾难,其1、2楼阁全部烧毁导致木制框架整体塌落。火灾发生后,警方抓捕了一名与目击者的供词相符的50多岁男子进行调查,但没有发现可疑之处,因此将其释放。警方正在通过崇礼门附近大厦的监控录像和目击者,寻找火灾发生当时出入崇礼门的人。
|
2008年2月11日,被誉为“韩国国宝第一号”的崇礼门(南大门)发生大火。图为南大门的资料照片(2007年9月9日摄)。 中新社发 段跃中 摄
2月10日晚上,韩国第一号国宝“崇礼门”遭受被推测为人为的放火灾难,其1、2楼阁全部烧毁导致木制框架整体塌落。火灾发生后,警方抓捕了一名与目击者的供词相符的50多岁男子进行调查,但没有发现可疑之处,因此将其释放。警方正在通过崇礼门附近大厦的监控录像和目击者,寻找火灾发生当时出入崇礼门的人。
|
文物的保护、安全是国家的责任。在文物保护方面,应坚决反对商业化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于滨 实习生 文娟
2月11日凌晨,韩国首尔。城市尚未醒来,天光之下,一个罪恶的阴影将携带的易燃物点燃。崇礼门,这座已有600余年历史积淀,被视为韩国象征的古建筑,在世界的注目下毁于一场人为的大火。无数韩国民众为之悲泣!
2月14日下午四点,北京故宫,初春的夕阳洒落在这座皇家宫殿群里,熙熙攘攘的游客陆续散尽,故宫的安保人员开始在所有的大殿里巡逻,消除着每一处细微的安全隐患。
再多的眼泪也无法在一片灰烬之上灌溉还原出只有历史才能甄选的传统文化精髓。人们痛定思痛:崇礼门事件给全球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何种警示?我国古建筑与韩国古建筑同属于木结构体系,今天的保护状况如何?应从中汲取怎样的经验和教训?
为寻找答案,本刊记者登门拜访了中国文物协会会长、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和中国文物协会名誉会长、国家历史文物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顾问谢辰生先生。
纵火烧去的,不仅是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古建筑,更是传统文化和历史本身。两位老先生在叹息之余,一致强调,须警钟长鸣。“自然灾害是不可抗拒的,而人为损失在法律、制度、管理下是可以避免的。”
年前公布的我国博物馆将向公众免费开放的消息,因崇礼门事件让两位老专家夜不能寐。根据国家文物局规划,全国近500家博物馆、纪念馆将在2008年内免费开放。两位老先生认为,向公众普及文物知识是大好事,但同时文物的安保压力将更大。为把好事做好,各级博物馆应从崇礼门事件中汲取足够的教训,做到“免费不免票,控制人流;换票要凭证,加强管理;参观要安检,确保安全。”
崇礼门事件背后
崇礼门位于首尔市中心,距离市政府大楼不到500米,下部为石质城门基座,上部为两层木结构城楼,于1962年被韩国政府指定为“一号国宝”。
来自韩国的信息显示,在崇礼门事件中,应该担负起责任的包括多方职能部门。
据悉,此次事件涉及的文物管理部门出于美观和预算的考虑,没有在崇礼门内部安装自动喷淋设备和火灾报警器等设施,仅有的消防器材只有8个灭火器。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崇礼门的安保工作并没有交由专门的文物保护部门承担,而是由一家安保公司义务负责,管理上的疏漏使纵火成为可能。火灾发生后,消防部门的第一反应并不迟缓,数分钟之内赶到现场的30多辆消防车和128名消防员,却未能抓住最好的灭火时机,因为在如何灭火的问题上,消防部门与文物部门竟协商交涉了近50分钟。另外,消防部门使用的文化遗产灭火指导材料过于简单,没有对木制古建筑的灭火施救方法、喷水方式、喷水位置、余火处理等关键问题做出详尽的说明和指导,致使消防队员在长达5个小时的灭火过程中,对着火的木结构城楼“束手无策”,向屋顶瓦片浇水降温的消极措施无异于“隔靴搔痒”,600年的崇礼门最后竟在众目睽睽下轰然倒塌。
罗哲文先生对这次事件的发生感到非常遗憾,他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崇礼门虽然与故宫等古建筑一样,都属于木结构体系,但是在崇礼门内部没有陈列更多的文物摆件,所以完全可以安装并借助于自动喷淋设备来灭火。如果先期对于这些设备有过考虑,在事发之时或许可以挽回一些损失。
担任中国文物协会名誉会长、国家历史文物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顾问的谢辰生先生已86岁高龄,他是我国文物法规制定的主要参与者和制订人,至今仍然在为保护北京的古城风貌奔走呼号。他说,国家的责任就得由国家来干,在文物保护方面,应该是坚决反对商业化的。那么,崇礼门的安保问题就绝不能交由商业公司,这是一个大的疏漏。文物的保护、安全始终都是第一位的。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