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该刊联系。
《环球》杂志记者/夏海淑
正在热映的《集结号》或许是2007年中国电影的最大惊喜:这部不是古装,没有功夫,也没有大牌明星的战争片,赢得了超过2亿的票房以及有国产商业大片以来最好的口碑。
有人说,《集结号》是冯小刚十年贺岁片的成熟之作,当然,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华谊兄弟出品。
2008年,同样是华谊投资影视的第10个年头。10年来,随着中国电影的快速发展,华谊已经从一家不起眼的影视公司成长为领军国内文化娱乐业的传媒集团。不过在公司董事长王中军看来,无论是对于中国电影还是公司本身来说,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
2008年1月5日,在北京郊区一栋到处都是名家油画、雕塑,宛如中国现代美术馆的别墅里,《环球》杂志记者专访了这位“冯小刚背后的男人”。
《环球》杂志:从目前票房来看,《集结号》收回投资完全没问题了,不过在上映前,您曾说过,这片赔20%也没关系。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
王中军:其实那个完全不是担心,是给导演一点底,因为他比较担心。冯小刚不是那种只管拍片的导演,他对企业对投资人都有责任感,所以我对他说,你不用管这些,这个戏就是赔20%都算赢。
为什么我这么说呢,第一,国内没有拍过这个类型的商业片,是对电影类型的一个突破;第二,我们没有用明星,说小一点,是我们想在创作模式上有点突破,说大一点,作为一个在国内有点影响力的企业,我们有责任推出新人。
你看最近几年中国的大片,演员拍来拍去就那么几个人,作为一个电影投资人,找到这么个题材,这么个机会,如果能推出一批新人,哪怕就推出一个新人,对中国电影演员,尤其是男演员,就有很大突破。
如果这两点都能做到,就是投资额赔20%,对于我们这样的企业来说也是值得。不过目前来看不是赔20%的问题了,按照现在这个势头,不但收回投资,还能有50%的投资回报率。
《环球》杂志:华谊公司以后是否会继续尝试新的电影题材和类型?
王中军:其实对电影公司来说,不存在尝试不尝试的问题。电影对观众来说是一个个新鲜的东西,但对成熟的电影公司来说,就是一个个的产品。我们拿到什么样的剧本,怎么拍,都有一个相对科学的过程,发行部门要有预计,制作部门要有一个控制,如果他们没有信心,我就是觉得再好也不能拍。不能为突破而突破。
不过,我个人很想拍一个谍战片。这几年随着商业手段、导演技巧的成熟,我觉得可以拍一个非常独特的谍战片,像麦家的《风声》就可以做成一个大制作,不是像电视剧那样拍,而是拍成一个在战争气氛下的中日谍战,有战争的背景,有当时的质感,如果再有好导演好演员,我觉得可能会有很大突破,也会很卖座。
《环球》杂志:《集结号》的首映式放在韩国的釜山电影节,是为了亚洲国家市场吗?
王中军:这个电影有它的独特性,制作团队里就有韩国公司,拍摄过程中他们给了很多技术支持,一直很喜欢这个戏,希望我们拿到韩国去。当然从商业上来说,釜山也是亚洲的一个卖片市场。
《环球》杂志:相对而言,中国电影的海外票房涨幅不如国内;而韩国电影从1995年到2001年,海外票房增加了50倍。您觉得中国电影需要向韩国学习吗?
王中军:我觉得中国电影目前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着眼于本土,出口是辅助。韩国和中国的情况不一样,韩国本土市场小,必须外向发展。而美国电影到今天,本土票房也是超过出口的,就是因为它的本土市场比较大。
中国电影业未来会像美国,首先支持行业的是本土市场。中国未来的潜力甚至比美国大,因为我们人口基数大,而且现在中国人口的阶梯性非常清晰,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差距,小城市和农村的差距,都很大,这种差距会给未来二三十年的发展一个拉动。
现在,一部好的中国电影,票房标准是2个亿,这2个亿基本都在大城市。《集结号》目前2个亿,北京3000万,占了15%,下来就是上海、广州,比例也是很高,但其他很多地区则是很低的。
我们这次去的山东淄博,以前没有大电影院,现在建了一个多厅影院,结果一家影院让这个城市的票房翻了10倍。在中国,像淄博这样的二线城市太多了,一旦发展起来对中国电影的支持非常大。
现在中国的大片可以卖到3000万美元了,美国的大片是2~3亿美元,和我们正好是10倍,推算银幕,我们3300块,他们是3万多块,正好也是10倍。
所以中国电影发展呢,一个是内容做强,未来有更多的大片支撑;另外再有终端,电影院的速度再上得快一点,也许过10年我们的电影银幕就上万了——我这还是保守估计,未来速度实际还可能更快一点。所以,中国的电影是蛮有前途的。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