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称,一个科研小组在中国辽宁省发现了一个带有肌肉组织迹象的恐龙化石。它为恐龙皮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皮很厚,小如猪
此次发现的恐龙生活在大约1.3亿年前。它只有猪一样大。这种恐龙在分类学上归入鹦鹉嘴龙属(Psittacosaurus),是素食恐龙,属于鸟臀目角龙亚目。这一类恐龙最显著的特征是短厚的头上长着鹦鹉般的嘴喙,它们也因此而得名。迄今所知该类化石分布仅限于亚洲大陆,中国北方是主要产地。
科学家分析后认为,这只恐龙被另一只食肉猎食者咬伤后死亡,当然,也有可能是死亡后才被其他食肉恐龙咬的。对此化石的最新研究表明,其伤口处有明显的牙齿印。而且,皮肤里层的结构也完全显露了出来,并且变成化石,保存了上亿年。从这些咬过的痕迹可以看出,这头恐龙拥有非常厚实的,长有鳞片的皮肤。
这项新发现由南非夸祖鲁那他大学的恐龙学家蒂纲·索拉(Theagarten Lingham-Soliar)提出,发表在最近出版的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刊》上。
找到恐龙的真皮组织
索拉介绍说,他在化石上找到了皮肤表层,也找到了表层底下厚夹层的真皮组织横截面。“在化石史上,找到软组织保留下来是很罕见的,因为生物体一旦死亡,它的皮肤软组织是最早开始腐败分解的。”他表示,此前,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们只看到过恐龙皮肤表层的化石,但看到深层皮肤的横截面,还是第一次。
索拉表示,鹦鹉嘴龙保存如此完好的原因可能是在它开始分解之前被迅速埋葬,其软组织也被迅速矿化。据估计,这头恐龙的皮肤至少在2厘米厚以上,由40多层名为“胶原质”的纤维蛋白组成。尽管这层皮肤非常厚实,但恐龙还是能够伸展自如,以适应其运动和进食的需要。即使肚子里塞满了植物纤维饭菜,它的腹部也可以灵活地膨胀起来。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的退休生物学家保罗·马德森表示,这次发现说明了恐龙的真皮组织是很复杂的,“至少鹦鹉嘴龙是有着硬而灵活的皮肤。”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鸟类进化学家阿兰·弗杜也同意这一观点。他表示,这是科学家首次观察到恐龙皮肤的微观结构。这次的研究就展示了恐龙的真皮有着多层胶原质。“当然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这更类似现在的爬行动物,尤其是厚皮爬行动物的皮肤。”
事关鸟类演化史
索拉强调,鹦鹉嘴龙是用坚韧的胶原质纤维装扮自己,而不是羽毛。他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它有40层胶原质纤维。或许在一些薄皮的食肉恐龙中,也可能有许多层胶原质纤维,而不是我们所误认为的原始羽毛。”
然而,并不是所有古生物学家都认同他的这一结论。美国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汉斯·休斯说,更多证据支持鸟类是从恐龙———兽脚亚目食肉恐龙进化来的。“索拉极力争辩在鹦鹉嘴龙同一形成层发现的兽脚亚目食肉恐龙,其身上的类羽毛结构其实也是胶原质纤维。然而,许多中国兽脚亚目食肉恐龙具有综合的结构,显然不能用他那种说法来解释清楚。”
该化石发现于辽西热河群,这里有中国著名的中生代陆相地层,在中国古生物地层学研究历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辽西热河群突然变成了“恐龙之家”,在至今十年间不断有恐龙化石发现。最著名的是由当地农民发现的“中华龙鸟”,研究者曾认为这一恐龙身上带有原始的羽毛,在进化史上处于鸟类祖先的地位。
编译/本报记者 金煜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