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28日电 “鲁迅的姓名权、肖像权,所谓的人身权益,鲁迅的有形的财富、遗产,和无形的遗产,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里面,应该怎么去看待?不能够在消费主义横行的今天,把它当成一个摇钱树,也不能把它当成小集团的,或者某一个既得利益的团体的私人占有的东西。”做客凤凰网《凤凰非常道》节目时,鲁迅长孙周令飞无奈的说。
周海婴、周令飞,一代文豪鲁迅的儿子及长孙,如今却以维权者的形象出现:不久前撰写的一篇《鲁迅姓什么》中,他们直指如今的鲁迅已改姓“钱”与“权”,痛批一些人打着鲁迅的幌子大发其财,一些部门利用鲁迅的名号动辄垄断。
是什么让他们发出这样的质问?12月27日,周氏父子做客凤凰网《凤凰非常道》节目,详细描述了他们这十数年来经历的怪现状——鲁迅的姓名、肖像以及作品等被大量用于牟利;鲁迅的遗物没有受到必需的保护;鲁迅后人对鲁迅的天然继承权得不到尊重。面对越来越严重的侵权行为,他们已经忍无可忍,呼吁“鲁迅为公”,而政府部门应当充当公共利益的维护者。
周家捐献:“我们已经把鲁迅的一切都捐出来了”
周海婴在《非常道》访谈开始时即透露,当年母亲许广平是在千辛万苦的条件下,把父亲鲁迅所有的东西保护下来,交给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筹备建立鲁迅展览馆,周家捐出了所有鲁迅遗物。“我们困难到什么条件,所有东西交了以后,连吃饭的碗筷都交出去了,什么补偿也没有,就等于扫地出门一样。但是我们是心甘情愿地把东西奉献出来。我们已经把鲁迅的一切都捐出来了。”
周海婴说,把鲁迅捐出去的目的是为了纪念和研究鲁迅,是希望鲁迅成为全民族的财富。希望鲁迅的这些遗物,能够在精神和思想层面上让全民共享,属于公益性质的,而不是属于哪个个人和小集团的来独占独享的东西。
2002年,周令飞成立了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这是一个非盈利的单位,每一年都在做普及和传播鲁迅思想的工作,“我和我父亲我们都是义工,没有拿工资,所有的这些开销都是自己掏腰包。”
现实状况:侵权行为层出不穷 吃鲁迅饭的人“像蟑螂一样爬出来”
然而,现实却并不如想象得如此美好。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状况开始出现。
“孔乙己”、“咸亨酒店”等鲁迅小说笔下的著名形象变成了现实中一家接一家的连锁品牌店;鲁迅域名被注册精光,家属去申请被要求付钱;向博物馆捐献鲁迅物品后不留账底无从查证;鲁迅藏品在博物馆离奇失踪……人人都在吃鲁迅饭,却侵权意识淡漠;人人都在用鲁迅做摇钱树或招牌,却未必真正做到尊重。
“曾经有那么一件事,在北京鲁迅博物馆里面开了一个酒店,它的厨房就在鲁迅文物库的旁边。每天炒菜,万一失火怎么办?不考虑的,因为缺钱,经费不够。完了以后,醉汉喝了酒,在中亭有一个鲁迅雕像,醉汉就冲着雕像尿尿。”
对此周海婴父子也感到很无奈,使用鲁迅“商标”的人,99.9%都没有知会鲁迅家属。“它就好像蟑螂爬进来一样,你都不知道,不知不觉它就蔓延起来了。”
而在看到鲁迅遗物在纪念馆的遭遇之后,鲁迅后人开始找相关部门解决,但得到的往往是“捣糨糊”或是“忽悠”的待遇。周令飞说,他到相关政府部门去跟他谈事情,对方态度都是良好的,都说,我很尊重你的意见,我们要商量商量,研究研究。半年以后,你再去找他了,又说,这个事情我们觉得说现在还不是很好办,那么有历史的原因,你再给我半年时间。过了一段时间,这个领导换掉了,由另外一个人来接手了。周令飞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这种状况—“凉性循环”,让人心灰意冷。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