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矛盾凸显……
财政政策可引导结构调整,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货币政策重在调节总量,牵一发动全身。2003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经济运行中这些日渐突出的问题密切关注,适时适度运用财政、货币政策进行调控,着力推动经济协调发展。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以及宏观调控在不同时期的任务,财政政策从积极转为稳健,货币政策渐渐从稳健转为稳中适度从紧,又转到从紧。
人们有一个突出的感受:几年来稳健的财政政策在支持结构调整和加强公共财政职能等方面发挥了有力的作用,财政支出向农业、生态建设、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倾斜,优化了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统计显示,从2002年至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从1905亿元提高到4318亿元;教科文卫方面的支出,由2004年的5143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7426亿元。
面对财政连年超收,国务院常务会议还研究确定,超收部分主要用于改善民生、推进改革,重点用于“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并向中西部倾斜,让公共财政的阳光越来越多地照耀到广大人民群众。
调整进出口关税,是“一箭双雕”。2007年6月13日第180次常务会议决定调整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和出口关税政策,取消553项“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这是继6月1日对142项“两高一资”产品调高或开征出口关税后又一重大举措。这既有利于节能减排,又有助于控制贸易顺差过快增长。
征收了8年的存款利息所得税率从20%调减至5%,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今年12月7日,国务院又决定推出新的提高个人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方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些措施既有效缓解了总量矛盾,又有力地维护了群众利益,增强了老百姓的消费信心。
2006年以来,针对日益突出的流动性过剩及信贷投放过多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努力缓解这一矛盾。人们注意到,自2003年8月23日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1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8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7次上调存款基准利率。今年6月29日,财政部获准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购买2000亿美元外汇。这为降低外汇储备规模,拓宽外汇运用渠道,缓解流动性过剩提供了新的调控手段。
在货币政策调控作用下,信贷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抑制,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主要金融机构对钢铁等六大高耗能行业的贷款增速已明显回落。农村融资增多,农村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自2003年以来年均增长17.14%,比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增速高2.68个百分点。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