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牧桐
从真诚探索当代中国婚恋“雷区”的《牵手》,到《中国式离婚》引发人们对婚姻的容忍和责任的思考,王海鸰已经成为“中国婚姻的第一写手”。现在,她的作品《新结婚时代》再度挑开了城乡婚姻的话题。而王海鸰却说:“情感的分寸很难把握,在婚恋的问题上,我其实不是一个聪明女人。”
到底是什么样的婚姻经历使这个“非聪明女人”能够如此入木三分地挖掘婚姻本质呢?
35年等待:我要找像父亲那样的男人
王海鸰于1952年出生在济南的一个军人家庭里。1984年,王海鸰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后分配到总政话剧团担任编剧。由于集美丽与智慧于一身,追求她的小伙一拨儿接一拨儿,但都被王海鸰婉言拒绝了,因为此时的她,内心早有一个想法:要找个像爸爸一样的好男人!
时间就像流水一般从指间静静滑过。1994年,海鸰的父亲得了不治之症!王海鸰的母亲在绝望之余,开始不分日夜地在病床前照顾丈夫,终因体力透支和心力交瘁而累垮,但父亲还是离开了人世。不久,母亲终因积忧成病,患上了肺癌,并在患病44天后,撒手人寰……
父母震撼人心的爱情占据了王海鸰的心,她理所当然地按照父母的模式来挑选爱人。可由于她对婚姻的期望值过高,直到35岁,恋爱对象依然是“水中的月亮”。
王海鸰把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对婚姻的渴望倾注在小说创作里,并开始投稿。1987年,《当代》杂志发表了她的小说《星期天的寻觅》。随后,王海鸰来到了海南参加《当代》杂志的笔会。这次的海南之行,使她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因为她认识了自己后来的丈夫。
他是一个四川作家,也出生在军人家庭。共同的背景以及彼此对文学事业的热爱,让两颗心很快擦出了爱的火花。王海鸰认为自己就应该找一个这样“门当户对”的人。
就如同多数童话故事的美好结尾一样,对王海鸰而言,和他的相遇,似乎可以给自己35年来的苦苦等待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45天婚姻:门当户对害了我
回到部队之后不久,王海鸰就收到了他的第一封来信,字里行间注满了体贴与关怀。虽然一个在南,一个在北,但这阻止不了两颗心的热烈碰撞。频繁的“鸿雁传情”更是加快了婚姻的步伐。几乎是闪电式的,两人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由于都是军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婚后的日子离长聚短。同时,双方都有自己执拗的文人个性,加上思想观点的不同,当初两人相遇时彼此间的名气诱惑渐渐转换成了“过去时”;生活中的琐事更是把恋爱时的甜蜜温馨打磨成了平淡无奇,小家庭里便时时充斥着“火药味”,开始显出了不和谐。
一天早晨,一直觉得不舒服的王海鸰起床后忽然呕吐不止,她忽然想到,自己可能怀孕了。可正当王海鸰欣喜若狂地准备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丈夫时,让她非常伤心的一幕出现了:丈夫看到那些呕吐物后,居然远远走开,甚至还捂着鼻子埋怨:“怎么这么难闻?”王海鸰呆呆地看着丈夫,忽然觉得自己好像从来没有认识过他。
不久,丈夫因工作原因回到了南方,留下怀孕的王海鸰一个人留守家中。两个人的电话和信件由多变少,敏感的王海鸰觉得,丈夫的一颗心似乎已经离自己越来越远了。
1988年,儿子出生了,丈夫开始忙里忙外地细心照顾着母子二人,小家庭里又充满了温情。可在孩子出生的第14天,丈夫忽然告诉海鸰:“部队要我马上归队。”他这一走就一去不再回头。
王海鸰牢牢记住了这一天,并记住了一个数字:“我们的婚姻实际在一起的时间是45天。”而对于自己的婚姻,她这样描述:“我就是那种太不会装糊涂的女人,对爱情比较较真,我的婚姻短到几乎感觉不到它曾经存在过。”
5年“单身母亲”:我从儿子身上了解男人
丈夫走后,哺育儿子的重任落在了王海鸰一个人柔弱的肩上。
儿子学会走路了,可高兴的只有王海鸰一人;儿子会说话了,可喊出的只有“妈妈”。
一天,从幼儿园回来的儿子满脸委屈地央求妈妈:“妈妈,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说我只有妈妈,没有爸爸。我要爸爸来幼儿园接我嘛!”听了儿子的话,眼含泪水的王海鸰一把将儿子揽入怀中:“宝贝,因为爸爸是名军人,他现在正在忙着执行一项很重要的任务!等爸爸完成任务后,他马上就会回家看望宝贝的。”
不管自己的工作有多忙,王海鸰都执意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并定期以丈夫的名义给儿子买礼物,并告诉儿子:“宝贝,看爸爸多爱你呀,爸爸又给咱宝贝买礼物了!”每当此时,儿子总是欢呼雀跃地抱着礼物不放,满脸洋溢着幸福。
看到儿子健康茁壮地成长,王海鸰不止一次地在内心告诫自己:我一定要让儿子感受到温暖,不能像大多数离婚女人那样,总对孩子说爸爸如何不好,而使孩子的幼小心灵蒙上阴影。于是,每逢儿子在她面前提及爸爸,她总是找出许多美好的词语去描述他。
儿子5岁那年,王海鸰征得儿子的同意后和丈夫正式离婚,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单身母亲。
14年独身:站在城外参透婚姻
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后,王海鸰开始反省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承认自己是一个骨子里渴望完美的女人,而爱情注定是不完美的,所以她只能选择孤独。
1999年,经过6年来对自己婚姻的反思和沉淀,王海鸰写出了剧本《牵手》,并成功刻画出一位来自生活的第三者形象。2004年,王海鸰又在作品《中国式离婚》中,成功塑造出令人喜爱的单身母亲肖莉,这个人物的塑造就融入了她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这两部作品被拍成电视剧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也给王海鸰带来了“中国婚姻第一写手”的称号。
2005年底,王海鸰在新浪网上开了个博客,虽然她自己说“我并不是婚姻专家”,但在婚姻中苦苦挣扎的人们还是将潮水般的问题抛给了她,于是王海鸰又尽心尽力地在博客上回答人们提出的各式各样的婚姻问题。
2007年热播的电视剧《新结婚时代》又引发了人们对于城乡婚姻的广泛思考,有人问王海鸰什么才是爱情与婚姻的最佳形式,她语重心长地说:“婚姻不是爱情的唯一外在形式,爱情也不是婚姻的唯一内容。人应该为自己结婚,换句话说,虚荣的东西要少点,不能让它成为你选择的唯一目标。婚姻的维系,内在的东西起决定性作用。”
(摘自《家庭百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