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
1935年1月反对"硬拼"
黄克诚第六次唱“反调”,是1935年1月反对“硬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挫败后被迫长征,攻占遵义后,黄克诚向上级建议:“老根据地已经丧失,主力红军又受到重大打击,剩下的部队已经不多了。当前应保存实力,尽量避免与敌人硬拼,为中国革命保存一点火种和骨干。”结果,他被怀疑对革命悲观失望,缺乏信心,被点名批评为“右倾机会主义”。他再一次被撤销师政委职务,到师司令部担任侦察科长。
第七次
1942年反对饶漱石搞“小动作”
黄克诚第七次唱“反调”,是1942年反对饶漱石搞“小动作”。当时,饶漱石任中共中央华中局代理书记兼新四军政委,独揽党政军大权,采取不正当手段,排挤新四军军长陈毅。黄克诚时任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委,他实在看不惯饶漱石的所作所为,批评饶漱石:“无论如何,让陈毅军长离开华中,是个很大的损失。毛泽东和朱德同志在一起工作多年,彼此也有过不同意见,但他们却始终团结合作得很好。你刚来不久,就想把陈毅同志挤走,实在不应该。你这种做法很不光明磊落,不是共产党人的作风。”他的直言不讳的批评,使饶漱石敢怒不敢言。
第八次
1943年7月反对"抢救运动"
黄克诚第八次唱“反调”,是1943年7月反对“抢救运动”。1943年7月15日,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康生在延安干部大会上作了《抢救失足者》的动员报告,掀起了所谓“抢救运动”,要求对全党干部进行一次组织审查,造成了大批冤假错案。黄克诚在所领导的新四军3师7旅搞了一下试点,发现有一半的人需要“抢救”,感到这与当年中央苏区抓“AB团”分子如出一辙,便一边向上级打报告表示反对,一边下令在本师不搞“抢救运动”。一些好心人劝他说:“和上面对着干,会有麻烦的。”他说:“我宁愿错放,也不能错杀。”为此,他又被扣上一顶“右倾”的帽子。
第九次
1946年5月反对"四平决战"
黄克诚第九次唱“反调”,是1946年5月反对“四平决战”。1946年4月,国民党军队集中8个军的兵力攻打四平,林彪指挥10万大军与敌人在四平一线展开激战。毛泽东先后给林彪发去十多份电报,要求坚守四平。黄克诚向林彪提出撤退的建议,林彪不予理睬,黄克诚便于5月12日直接致电中央。5月19日,毛泽东给林彪发去电报:“如果你觉得继续死守四平已不可能,便应主动放弃四平,由阵地战转为运动战。”1959年毛泽东对黄克诚说:“固守四平,是我决定的。”黄克诚说:“是你决定的也是错误的。”毛泽东一时无语,稍后自语道:“那就让后人去评说吧。”
第十次
1959年7月反对"浮夸风"
黄克诚第十次唱“反调”,是1959年7月反对“浮夸风”。当时,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因反对“大跃进”等“左”的错误,上书毛泽东提出不同意见,在大会上受到批判。黄克诚在会议中间被叫到庐山批判彭德怀,却在会上公开表示同意彭德怀的看法。中央常委刘少奇、周恩来等找黄克诚谈话,要他与彭德怀划清界限,但他仍“执迷不悟”。黄克诚在关键时刻的表现,让毛泽东深深失望了。结果,黄克诚被撤销中央书记处书记、军委秘书长兼总参谋长职务,打入“彭德怀反党集团”,一顶右倾帽子整整戴了20年。
黄克诚一生因讲真话被多次批判、多次罢官,但他始终无怨无悔、矢志不渝。晚年在被罢免20年复出后,对一些重大敏感问题,他仍以捍卫真理的巨大勇气,坦诚讲出心里的真话。
1980年11月,黄克诚在中纪委会议上说:“如果把建国以来我们党所犯的错误都算在毛泽东身上,让他一个人承担责任,这样做不符合历史事实。过去解放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我们这些老共产党员都尽了一份责任,功劳大家有份。现在把错误都算在一个人身上,好像我们没有份,这是不公平的。我们应当来分担应当分担的责任,那才符合历史事实,符合唯物主义。”
特别是他对林彪的评价,在当时的政治气氛和历史背景下,确实需要超人的政治勇气。当时,《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写了关于林彪的条目,请黄克诚审定。他读完条目说:“林彪的条目不能这么写,这样是不能向后人交代的。”黄克诚让秘书把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有关同志召集在一起,开门见山地对他们说:“你们写的这个条目,需要修改。你们要学司马迁,要秉笔直书,要对历史负责。林彪在我军历史上是有名的指挥员之一。后来他犯了严重罪行,是死有余辜。在评价他的历史时,应该分为两节:一节是他在历史上对党和军队的发展、我军战斗力的提高,起过积极作用;另一节是后来他对党、对军队的严重破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这两方面都写明确,不含糊其辞,才符合历史事实。”
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逝世。夫人唐棣华在挽联中写道:“即死无憾矣,仰不愧天,俯不怍人。”挽联写得恰如其分,黄克诚确实当之无愧。(作者系总后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