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四年半前,中越已经正式签署了《中越陆地边界条约》。回顾当年的谈判,作为中越陆地边界谈判中方组长、北部湾划界谈判中方副组长和海上问题谈判小组中方顾问,齐建国似乎还沉浸在那时的繁忙工作状态中。
当年,两党总书记曾经确定了一个时间表,1999年底签订陆地边界协议。可到了12月初,谈判还没有完成。即使当时谈完,按正常的工作时间计算,还得准备文件,也有些来不及了。
于是,齐大使一方面把中方一位条法司的副司长抽调出来,让他准备最后的文本,谈完了就可以签;另一方面问越方代表,越南领导人有没有意愿在年底签,越南谈判代表给出了肯定的答复。于是每天的工作时间变成了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共分成三段:上午一段、下午一段、晚上一段,“连轴干,一个月可以变成两个月。”
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两国终于在1999年12月30日正式签署了《中越陆地边界条约》,条约后面附有34张1:500万的地图。2000年7月6日,双方在北京互换条约批准书,正式生效。据齐大使介绍,目前中越成立了12个联合勘界组进行陆地边界勘界立碑工作。中越陆地边界一共要立1353块新界碑,目前已经立了将近1000块。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初次实践
对于更为复杂的海上问题,中国本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同一些国家就在南海进行共同开发达成了共识,进一步发展了同东南亚邻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2005年3月14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菲律宾国家石油公司以及越南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签署了为期3年的《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3家公司将在一个总面积为14.3万平方公里的协议区内研究评估石油资源状况。
在协议期内,3家公司将会共同收集协议区内定量二维和三维地震数据,并对区内现有的二维地震线进行处理。期望通过地震和地球物理方法来查明该海域的地质结构和油气储量,确定其是否具有商业开采价值。这项协议只停留在前期评估阶段,不涉及后期勘探、开采。 整个研究评估工作预计耗资约1500万美元,据悉,三方将平均分摊这些费用。
中、菲、越三家石油公司签署的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是南中国海沿岸的三个主要邻邦经过平等友好协商取得的一个新突破,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张的初次实践,也是三国落实中国与东盟《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重要举措。这项协议的签署将有助于南海问题的解决,有助于维护本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三方将通过这项合作,实践各自国家政府作出的使南海地区变为和平、稳定、合作与发展地区的承诺。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