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从道理上说,和平奖应该脱离政治,完全从人性和人道主义角度去考虑,否则必然会有失偏颇。然而,“和平”二字往往摆脱不了政治,这便是诺贝尔和平奖的尴尬
记者/王艳
10月14日,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和联合国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简称IPCC)。
这是一个“大热”与“黑马”的组合,获奖后两者的表现也是大相径庭。
戈尔在第一时间发表了修辞严谨的书面声明,承诺将奖金捐给自己创办的“气候保护联盟”。“能够获得诺贝尔奖,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们整个星球确实面临一种紧急状态。气候危机并非政治性的危机,而是对全人类的道义和精神挑战。”
另一个得奖者则缺乏准备。“我绝对没有想到我们会获奖,真的,这使我们感到不知所措。” IPCC主席拉杰德拉•帕乔里说。
戈尔的贡献
诺贝尔委员会说,戈尔是“让全球懂得必须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贡献最大的个人”。
2006年5月,戈尔投资并担任主演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首映。影片串联了发生于全球的灾难现象,从冰架坍塌到土地焦灼,从失去循环能力的洋流到动植物的灭绝,呈现出种种蝴蝶效应背后的真相——人类制造的温室效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毁灭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
影片的内容,其实是一个重复了至少1000次的演讲,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两个月就影响了两百万人,出乎意料地获得高票房,还赢得了两项奥斯卡奖。如同诺贝尔委员会的说法:“他在影片、演说、讲课中提及的气候变化警告,大大提升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程度。”
“戈尔先生在本片中完全脱离了政治性演讲的外壳,充分地展示了他的个人魅力,以一种幽默而又客观的态度给观众们罗列了种种事实,让他们自己去得出结论。到了最后,所有的观众都被让人难以忘怀的画面深深打动,以至于都坐不住了。”《真相》的导演古根海姆评价说。
然而,环保并不是《真相》的惟一主题。它还是戈尔的个人史——一个政治家为了环境保护不断遭遇非议,甚至断送了总统梦。
影片中,戈尔在1992年竞选副总统时,被老布什嘲笑为“臭氧人”,完全脱离美国的生活实际。那时的选民,对“温室效应”一词还十分生疏。
2000年大选,戈尔声称要限制煤炭工业以优化环境,这让煤炭工业发达的西弗吉尼亚州的选民很不高兴,结果他们把5张选票都给了小布什。一位白宫高级职员感叹说:“这简直是一场建立在燃煤基础上的胜利。”
在这些交错的影像片段中,戈尔突出了失意政客的身份。
众所周知,美国是温室效应的最大肇事国。然而布什政府认为,过多的环保措施可能抑制经济增长,所以拒绝签署各国为阻止全球变暖达成的《京都议定书》。在攻击当局政策时,戈尔没有吝啬言辞。
浓烈的政治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警世意味,也给怀疑论者留下了口实。
德国之声评论说,戈尔的纪录片所表现的是地球气候变暖,但更多的却是戈尔本人;没有戈尔,该片不过是众多科教影片中的一个。
除去《真相》,戈尔还组织了一场名为“拯救地球”的超大型音乐会。音乐会在悉尼、东京、上海、汉堡、伦敦、约翰内斯堡、里约热内卢和纽约同一天举行,150位歌星24小时不间断演出。
反贫困演唱会的组织者鲍博•吉尔多夫认为,戈尔的精力用错了地方:“为什么他要组织这个演唱会?为了让我们知道温室效应吗?每个人都知道这个问题很多年了。”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