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银行太过大胆
但在这方面美国银行走得要远得多。特别是在2001年美联储通过降息刺激房地产市场以后,美国银行不仅大幅推行零首付房贷,还对没有长期收入保障的购房者大胆贷款,并且通过令人眼花缭乱的资产证券化(ABS)等方式,把高风险的贷款借据打包定价后销售给全球的基金公司、私人股本公司、养老保险和个人投资者等。
这直接导致了此次信贷危机不仅危及各房地产信贷银行,甚至是基金公司、养老保险等,后者面临破产的数目要远超过银行本身。
郝鹏分析认为:“即使在房地产信贷的资产证券化方面,美国银行比欧洲银行也大胆得多。美国的房贷基金都是按照房屋的市场价值定价的。”
而在欧洲,比如德国金融监管局强制要求必须按照房屋的抵押借贷价值进行定价,也就是说贷款抵押品的长期价值是基金价格的基础。一般而言,市场价值要比抵押借贷价值高出四分之一左右,从定价方法上美国方式就存在很大水分。
郝鹏还特别提到全球知名的资产质量评级机构在此次美国危机中所起到的推波助澜作用。穆迪、惠誉等评级机构将美国银行众多高风险的ABS基金都评定为最高质量AAA级,在风险暴露后又大幅降级,直接导致了市场对ABS基金从过度信任到高度恐慌,成为危机发生和蔓延的助推器。“在监管机构的谨慎控制下,这种情况在在欧洲资本市场是不可能存在的。”
问题出在“利字当头”
诚然美国一度嘲笑欧洲银行,但是在日益严峻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面前,美国的业内人士对此辩解认为,造成双方的角色差异并不完全是开放与保守的习惯。
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要追溯到本世纪初。随着网络泡沫的破裂和“9•11”事件的发生,为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这一政策极大刺激了美国房地产业发展,引领美国经济顺利走出困境。
一些人指责格林斯潘当初的低利率政策最终导致了现在的次级贷款市场危机,颇有事后诸葛亮的味道。
美国银行业的问题出在贷款银行“利字当头”的短期行为。从2001年开始,受益低利率政策,美国人买房的热情不断高涨,房价逐步攀升。为了吸引客户赚取超额利率和债券的发行费,大批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推出“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银行间抢夺利益,造成市场收益率越来越低。金融衍生市场——担保债券市场是这场危机被放大的场所,从贝尔斯登到高盛,华尔街的主要投资银行巨头无不铩羽而归。(郇公弟、陈刚)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