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爱心改变世界
有一位名人说过,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并不取决于有多少高楼大厦,而要看她有多少义工。在香港采访义工期间,记者强烈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香港是一部深奥的书”,你越读下去越有味道。据记者观察,香港一直有两股力量在推动她前行,一种是经济的法则,成熟健全的商业规则,使香港发展成为一个发达的经济社会,创造了经济奇迹。商业社会以赢利为最高原则,投入讲求回报,竞争优胜劣汰;另一股力量是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富人的慷慨解囊。这两股力量表面看起来是那么格格不入,但又那么真实地存在于现实的香港社会,因此便有了香港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
香港人并没有因为生活忙碌和经济竞争的残酷而变得无情,热心助人的善举仍然处处可见:在闹市,有他们孜孜不倦“卖旗”的身影;在医院、在安老院,有他们安抚患者与老人欢快的笑声;在戒毒所,有他们规劝瘾君子戒毒的警醒教诲;甚至在内地贫困山区及世界上有需要的地方,都曾留下香港义工的足迹。
记者曾采访来自香港自称“山狗”的退休小学校长卢光辉,他十几年如一日,不辞劳苦,不计回报,足迹踏遍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甘肃、宁夏和内蒙古,在内地重建了超过300间学校,帮助数以万计贫困孩子回学校读书,还把自己的50万港元退休金捐予重建危校。
记者问他为何如此钟情贫困山区,他说:“我的心可能已经留在山区了。”
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深圳的义工组织和义工像雨后春笋般涌现。深港两地的义工也经常交流与合作。但与香港相比,深圳义工发展的历史还比较短,宣传也不是十分足够,使一些人对志愿者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真正动机理解不深,对志愿者活动的自愿性、公益性、无偿性认识不够;有些人往往片面强调志愿行为是“慈悲为怀,乐善好施”,而不能理解向社会奉献爱心,是助人也是助己。在义工看来,帮助别人不是简单的施与受的关系,而是发自内心的爱的奉献,在使别人得到快乐的同时,自己何尝不快乐?这是一种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本报记者刘秋伟)
义工感言
助人解困最快乐
香港大学学生陈伟乐:
快乐、幸福不是必然,懂得珍惜才能拥有。通过参加及推广义工服务,我希望让更多人学会珍惜现在,鼓励他人。我做义工追求的就是看到别人的笑容,也希望为社会出一点力。我明白单靠自己不能令很多人受惠,所以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再集合其他有志服务的人,用爱心、真心感染其他人去服务他人。香港游乐场协会程式员郑佳昌:
自8岁第一次当义工以来,一转眼已经17年了。曾经有朋友问我,为何可以如此长时间坚持做义工?我说,这是因为义务工作所带给我的满足感及快乐,绝非其他方面可以得到的。以前曾做过不同类型的义工工作,包括帮助儿童、青少年、老人、伤残人士等,每类服务对象或活动类型都是一种挑战,每一位受助人的笑容和欢乐都是一份满足。义工,就是如此引人入胜的一项挑战。香港树仁学院学生罗凯薇:
不知不觉,在赛马会沙田综合服务处做了9年义工,还记得当年做义工只是希望做别人眼中的乖乖。光阴一年一年的闪逝,经验也年年月月地累积,作义工的理由亦随着心智的成长而不断改变。相信令我一直坚持做义工的,是我的一份助人的心,服务对象的那个千言万语也无法形容的开心表情、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那份成功感等,做义工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香港中文大学学生梁进曦:
帮助别人的原因很简单——我有能力去服务别人,所以要服务别人。做服务并不是只有付出,当中可以学到的是书本找不到的体验。做义工服务为不少有需要的人生命增添色彩,但同时也为我们的生命增添永恒的色彩。香港理工大学学生麦芷茵:
从事义工服务9年,于我而言,参与义务工作是一个实践“感谢”的最好方法,用自己的能力去为我们的社会多做一点点,与人分享多一点点。义务工作就是要有这种爱的精神,无论服务对象是什么背景,我们都应本着一份“放低自己,拥抱他人”的态度。“珍惜”并不是把已有的东西收拾起来,而是善用已有的让更多人受惠。(刘秋伟)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