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尽管普京总统将俄英之间的外交战轻描淡写地称为“迷你危机”,但这次风波彰显一个重大趋势: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渐行渐远
记者/田冰(发自莫斯科) “对涉嫌谋杀及运输高放射性物质的嫌疑人进行审判,也有利于俄罗斯国家利益。我对俄方无视这一点感到惊讶。”7月22日,英俄外交争端整整一周,英国驻俄大使布莱顿呼吁俄方理解英方的态度。
围绕前“克格勃”特工利特维年科被毒杀案引渡嫌疑人再起波澜,就在双方从口水战升级到外交战之际,俄罗斯总统普京19日却陪同外宾来到俄罗斯莫尔多瓦自治共和国,参加首届国际芬兰—乌戈尔语系民族艺术节开幕式。或许是天气不错,心情也不错,平日略显“拘谨”的普京出乎意料地与匈牙利美女翩翩起舞。
曲终人散,普京说:“我相信,(俄英)双方能够解决这一‘迷你危机’,俄英关系将会得到正常发展。无论是俄罗斯还是英国,都对发展两国关系充满兴趣。”与外界的预想大相径庭,这位“铁腕”总统的语气甚至有些轻描淡写。
这是两国陷入“外交冷战”以来,俄最高层首次公开表态:俄国人并不愿意把事情搞大。
心照不宣中较劲
“除了驱逐俄罗斯外交官外,英国实际上别无选择。”伦敦《泰晤士报》时事评论员理查德•贝斯通撰文说,“特工毒杀案”成为考验英国新内阁强势形象和执政信心的一份考卷,“如果能拿到高分,布朗自会赢得一定的政治资本。”
事情的起因是,2000年,俄联邦安全局中校利特维年科成功叛逃至英国寻求政治避难。去年11月,刚刚获得英国公民身份的利特维年科在伦敦一家餐馆用餐后突感不适,数日后不治身亡。死者敏感的身份,其体内发现的放射性元素钋210,以及此案扑朔迷离的背景顿时在英国掀起轩然大波。
今年5月23日,英国检察部门指控同样是前克格勃特工的俄商人卢戈沃伊下毒杀害了利特维年科,并要求将卢氏引渡至英国受审。但俄总检察院7月5日以俄宪法规定本国公民只能在本国受审为由,拒绝了英方的要求。
英国人认为,已加入英籍的利特维年科在英国本土被害,此案还导致多人受害,故嫌疑人理应在英国受审。而俄罗斯也是气不打一处来:本国宪法自有规定,不向他国引渡本国公民,英国人要求俄罗斯“修宪”的建议无疑是干涉俄罗斯内政。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多年来三番五次要求引渡在英国流亡的21名被指控者,包括寡头别列佐夫斯基和车臣分裂主义头目扎卡耶夫,但均遭拒绝。英国人为什么不反过来想一想?
7月16日,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宣布,驱逐4名俄罗斯驻英外交官, 向俄方发出“清楚而适当的信号”。
3天后,俄外交部宣布“对应的、经过深思熟虑的、最低限度的”回应:驱逐4名英国驻俄外交官,严格双方官方人士签证申请,拒绝双方反恐合作。自17日始,俄远程战略轰炸机与英国皇家空军的“狂风”战机在北冰洋和大西洋中立水域上空数度接近,大有“亮剑”之势。
不过,就像俄罗斯《独立报》评论所说的那样,无论是唐宁街十号还是克里姆林宫,在任何分歧下都会努力把消极后果降至最低限度,起码暂时还不想把这把火烧到经贸合作领域。
数据显示,2006年俄英双边贸易额达到140亿美元新高,比上一年增长50%。俄罗斯已成为英国的第二大投资国,今年英国在俄实际投资也预计翻倍。就连英国商人也怀揣实用主义宝典:“无论如何,俄罗斯还是会找到赚钱和保持经济增长的路子,而英国商人可能就丧失了发财的机会。”
表面看来,英俄两国都高调“逐客”,给对方撂了“狠话”,但在具体行事上则较为克制,对被驱逐者名单三缄其口,对垒双方心照不宣。俄罗斯人民演员斯韦京说:“两国也就是玩一玩外交游戏罢了,就像两个人直着脖子互相大吵一通,然后该干吗还干吗”。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