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势力的尴尬
自从1852年两党制在美国成形后,两党以外的势力从未赢过总统大选。这种独一无二的政治现象源于美国的选举制度。
选民在大选日并非直接把票投给某个候选人,而是竞投全美50个州的538张选举人票。某一候选人在一个州中取胜,便获得这个州的全部选举人票。总得票数超过270,即可当选总统。
美国历史上出现过两次第三党人士赢得选举人票的例子。1948年,民主党发生分裂。斯特罗姆•瑟蒙德自组狄克西党,参加竞选。他集中力量争取南方邦联各州,获得了39张选举人票。1968年,右翼的独立党候选人乔治•华莱士,竟然获得了46张选举人票。但没有一个独立候选人赢得过选举人票。
因为第三势力没有胜绩,所以常常被轻视,认为只是大选的点缀,发挥一些“不同声音”的功能。在两党候选人选情胶着的年份,还往往被冠以“搅局者”的尴尬称谓。
2000年大选是美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总统选举。布什在普选票低于民主党候选人戈尔0.1%的情况下当选。而政见与民主党接近的绿党候选人拉尔夫•纳德共获得了2.7%的选票。人们相信,正是纳德分散了民主党的关键选票,才导致戈尔失利。
2004年,纳德宣布再次参选。民主党领袖麦考利夫立刻出面干预:“纳德的决定是不幸的。多年来,他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我可不愿意看到他即将创造的‘遗产’——帮助布什连任。”“搅局者”的恶名,使纳德成为反布什派的众矢之的,绿党也不再支持他。
纳德的政治悲剧传达出了一个让人沮丧的现实:长期不变的两党轮替,培养了选民政党认同的惰性。将近三分之二的美国人自认为是共和党人或是民主党人,即使那些自称无党派的人士,通常也具有政党倾向。为了不浪费选票,选民一般都会把票投给当选机会较大的党,以防止自己不喜欢的政党上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