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佚名
近来老洋房市场异常火爆,成为投资的理想对象,上海的经典洋房均价可以达到4万/平方米。可洋房不是商品,是一个家园,是一个精神家园。走进名人的故居,和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品味历史和洋房独特的建筑风格,就像在读一本尘封的书,灰尘中都带有浓重的历史的气息,足以让人陶醉了……
宋美龄的陪嫁“爱庐”法式花园洋房的灵气
1927年12月1日,宋美龄与蒋介石在上海举行婚礼盛典,到场祝贺的各界人士有一千多人。次日蒋介石夫妇就到杭州和莫干山度蜜月,回沪的时候,他们就住在东平路这所楼宅,是宋子文为他们买下了这栋楼,且用作宋美龄的陪嫁。
这是一栋有灵气的楼,像孩提时代以积木搭造的童话。它的外表是典型的法国式花园洋房风格,墙面绕着随季节变幻色彩的蔓藤,外墙嵌着或黑或白或黄的各色鹅卵石,屋面为孟莎坡面式的,铺着红色的平板瓦,干净洗练而不落俗套。门窗采用弧拱及圆拱圈,立面腰线纵横鲜明。清水勾缝砖墙,缝道整齐,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就流行这样的外粉刷工艺,在和谐从容的色彩之间,优雅的弧拱廊柱灵活地标示出曲线感。
整栋双层的楼房是面南背北而建的,由外形不一的东、西、中三个单元构成主楼,有很强的层次感。东部比其他部分向前跨出一截,而中部的券门较宽阔,有内廊。当初一楼的东部是作豪华客厅用的。蒋氏夫妇在这里接待各地来宾,厅里的布置颇为典雅,柚木地板、高级沙发,墙挂名贵的字画。更显身价的是,宋美龄的亲信黄仁霖有时还会带着摩登的美国电影来放映,宋美龄也会叫来孔祥熙的子女一同欣赏。和现在所谓的“家庭影院”相比,这个可围坐几十人的房间可是名副其实的家庭影院了。
东平路11号 昔日宋子文住宅
东平路(贾尔业爱路)是一条名人宅邸扎堆的路。小路周围有十多栋花园别墅,曾是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席德懿等近现代名人的宅邸。其中,东平路11号,在上世纪20年代原为宋子文的私宅。
宋子文当年在上海有多处住宅,其中两幢法国式建筑为宋之最爱。一处在岳阳路145号,另一处在东平路11号,建造于1928年。这两幢建筑都是孟莎式的坡屋顶,在陡峭的坡度上开设装有檐口的窗户,即“老虎窗”。法国式的建筑注重装饰,具有对称庄重的特点。宋宅的特点是有大露天阳台,宅前有大花园,花园里有各色植物。
沙逊别墅
“罗别根花园”位于虹桥路,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房地产大王沙逊兴建的度假别墅,该栋老洋房目前为一家外资企业使用。“罗别根花园”的建造者沙逊是英籍犹太人,是到上海最早的外国冒险家,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上海地产大王,当初名下产业曾遍及上海滩,包括南京路外滩的13层沙逊大厦(和平饭店北楼)、苏州河北岸的河滨大楼、江西路上的都城大厦(新城饭店)和汉弥登大厦(福州大楼)、茂名路上的13层华愚公寓(锦江饭店南部)和18层格林文纳公寓(茂名公寓)、陕西南路的里弄房屋和凡尔登花园等等。“罗别根花园”曾经是沙逊的私人别墅,属典型英国古典式乡村别墅风格,建筑面积在900平方米左右。
兴国宾馆
美商的中国营业公司是旧上海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除了投资兴建普通住宅外,还投资兴建了许多高级里弄住宅和花园别墅,今兴国路上的兴国宾馆内有别墅多幢,就是由该公司兴建的。
该公司的经营方法是,当他们购进一块相当面积的土地后,就请设计师将土地划成若干块,并通过经租人到各大公司游说,鼓动公司买房,住宅可以由客户自己委托设计,也可以由中国营业公司设计,所以这里的地产是由中国营业公司经营的,但每幢建筑有鲜明的个性。这里的一号楼是太古洋行大班住宅。
现在的兴国宾馆,是上海市中心的花园别墅宾馆。由风格迥异的法、英、德、美、西班牙、加拿大式别墅楼组成。宾馆闹中取静,景色幽雅,古木葱茏、鸟语花香、飞瀑流泉、奇峰异石。各式别墅掩映在鲜花绿树丛中,形成独特风格的园林庭院。毛泽东、刘少奇、陈毅等许多国宾和中外贵宾曾在此下榻。馆内各别墅分别建造于二三十年代,占地105600平方米,绿化覆盖面达90%以上。宾馆拥有豪华套房、双人房、办公和商住公寓楼。客房宽敞明亮、舒适典雅,红木、名画相得益彰。
东湖宾馆
在淮海中路与东湖路转角,即今东湖路7号内有一幢被大块草坪相围的二层洋房,这幢花园洋房由英商瑞康洋行(JosephR.M)老板约瑟夫(R.M.Joseph)兴建于1925年。约瑟夫是英籍犹太人,当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即被日军拘捕送进了集中营,这幢漂亮的住宅就被日本军官占用。当抗战胜利后,约瑟夫去向不明,即由中国政府接收后租借给美国在上海的驻军,由于东湖路旧名杜美路,这里也被上海人叫作“杜美花园”。今为东湖宾馆使用,对外开放。
和平官邸
和平官邸藏身在深深的弄堂里。走进去,先是两幢老洋房民居,门口悬挂着“李徐”木头信箱,很有上海特色。
然后院子里豁然开朗,和平官邸的红色洋楼伫立在茂盛绿荫之中。这老洋房在过去的岁月里,可以说是身份和地位的代名词。据说,最早曾是戴笠的私人官邸,解放后林立果住在这里。直到和平官邸进驻之前,老洋房竟然一直空置着,到处是蛛网尘埃。老上海精致古典的贵族建筑里记录着的发迹与传奇,洋房人家讲究的吃喝玩乐,博采众长……也都在尘埃飞扬中沉寂一地。
整个老房子上下三楼仅有八间包厢,原来的结构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木头楼梯总是那种情调,小小窄窄,一转一折地伸上去。地毯也是厚厚的隆重质感,每一梯都用金属嵌条固定住,防止打滑。楼梯中空一盏吊灯自上而下,是暗色灯罩的,与老风格配合得正好。
上楼之后,终于明白餐厅名字的意义。这里的每个房间都以一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名字命名,和平官邸的招牌也由此而来。我们挑了间稍小一些的“贝京厅”落座。说它小却也不小了,8个人的中式餐位。酒具让眼睛一亮,红酒杯不是一般的,主人喜爱喝红酒,故而挑选的酒杯很讲究造型和品质。一旁的壁炉被改造成电式暖炉,再阴冷的冬天也不用担心。小小的包间甚至连独立的洗手间也配备齐全,一盆幽香的兰花、精致的毛巾盒,都是花了心思的。
(摘自《建筑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