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慰安妇”问题、原子弹争论折射出日美在历史认识、政治心态和战略认知上的巨大差距
近来,日美两国在历史问题上矛盾重重。日本前防卫大臣久间章生,发表了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是“无奈之举”的言论,原意想拉拢与美关系,想不到竟遭到日本舆论的广泛批评,被迫在7月3日辞职。日本首相安倍则不得不在第二天立即发表声明称:“日本不容许投放原子弹的心情不变。”然而对于美国来说,该不该投放原子弹已经是一个没有必要再讨论的问题。而且美国官员在3日随即表态说,正是投放原子弹,才“结束了或许还将导致数百万日本人丧生的战争”。
除此之外,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在6月26日以39票赞成2票反对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了要求日本政府就“慰安妇”问题道歉的决议案。此举引起日本国内很多不满。那么,美日之间这些矛盾究竟说明了什么呢?
安倍“试探气球”引发日美矛盾
美国国会之所以通过有关“慰安妇”问题的议案,在许多日本人看来是“人权问题”,但其深层却是“政治问题”和“历史问题”。为何美国对安倍政权的历史认识,特别是东京审判观和战后占领问题特别关注?为何安倍访美要向布什而不是“慰安妇”们道歉?为何安倍道歉后议员们还要去美国媒体进行辩护性宣传?这些用“误解”、“误读”、“找错道歉对象”等都无法找到合理的依据。
政治现实告诉人们,许多不连贯的事件间都存在着某种关联。日本的做法也延承某种历史,尤其是羽翼日渐丰满的日本,在思考如何对待美国这个世界大国的态度。就日美摩擦而言,安倍就职演说中对三个问题,特别是东京审判的表态、此后的“慰安妇”问题讲话,直至访美时的道歉,可以看作是安倍作为日本战后首个新生代首相对美国进行的政治试探,不如此理解就不能真正体会安倍向布什道歉的真正含义。
安倍政权向美国国务院派遣游说团,以及访美后议员们为“慰安妇”案进行广告宣传辩护,则是另一种试探,其本质是对对等协调与盟友关系可操作性路径的摸索,是新生代政权以何种方式处理美日可能性摩擦的检验。
安倍发言、议员在美国做广告否认“慰安妇”问题与美国国会的议案间存在一种更深的联系,那就是新生代议员是战后美国教育下成长的一代,战后的日本是美国扶植下的日本,这无需证明;但此时的美国是否仍然是那个站在日本立场上的美国、是有着对日“训教”惯性的美国还是要平等相处的美国、是“蜜月期”的美国还是“不好不坏婚姻期”的美国,这需要证明。通过上述的过程,“慰安妇”问题在美日之间已经政治化、历史化了。美国如何应对“日本攻势”成为一个历史的记忆问题。这样,我们才能解释美国的那些知日派们为何突然间“语言转向”,理解“(‘慰安妇’问题)比牛肉和冲绳问题更危险”的深意。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