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萧方
毛泽东的第三代几乎都仍然生活在毛泽东的影子下,他们虽然低调,但十分自豪于自己的血脉。
毛岸青逝世,让毛泽东的第二代后人中失去了仅存的男性。而在毛泽东第三代后人中,除了毛岸青有一子毛新宇,此外还有外孙和外孙女3人。尽管毛泽东的后人们大都生活低调,做事不张扬,毛泽东第三代更是不涉足政治,大都选择了下海经商,但在毛岸青病逝后,毛家后人再一次走进公众的视野。
毛新宇:追寻爷爷的影子
毛岸青与邵华的儿子毛新宇是毛泽东第三代中惟一的直系男性后人。1970年出生后,毛泽东为其取名为“新宇”,意指毛泽东“要如昆仑山崩绝壁,又恰似台风扫环宇”的理想实现后建立的新世界。有人觉得毛新宇和毛泽东神似,也有人认为毛新宇的相貌更像其祖母杨开慧。
但有一点相同的是,毛新宇和爷爷毛泽东一样,都非常爱吃红烧肉。有人这样描述毛新宇:长相敦厚,身材魁梧,性格沉稳,着装朴素,与记者交谈间,思路敏捷,不时透出睿智。
1992年7月,毛新宇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1992年9月至1995年7月在中央党校理论部攻读硕士学位,后在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7月获博士学位。毛新宇目前在军事科学院进行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研究工作 ,副师级研究员。
此外,毛新宇还有两个头衔,一个是全国青联常委,一个是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据媒体报道,毛新宇去年应邀为广州大学师生作了一场专题报告,同时被聘为该校松田学院客座教授。
据毛新宇自述,他走上研究毛泽东思想的道路,“是因为受家庭的影响”,“我上大学的时候还不是这个专业的,是学中国历史”。毛新宇把研究毛泽东思想看作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选择。
毛新宇对毛泽东思想发生兴趣甚至可以追溯到其在北大附中上中学的时候。据毛新宇的一位同学回忆,高中时代,如果哪堂课讲的是毛主席诗词或者是《反对党八股》之类的跟毛泽东有关的课文,毛新宇会十分专注地在教室里坐上一整节课,从始至终脸上都洋溢着骄傲与光荣。
据这位同学回忆,毛新宇上中学时还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过一篇署名“新宇”的散文,写他跟着一个代表团去朝鲜给毛岸英扫墓的事情,其中有一句话当时被同学们广为传诵:“我怎么也不能相信大伯就是眼前墓碑上这三个冰冷的字”。
2003年,毛新宇完成的论文《毛泽东的军事战略进攻思想》被收入当年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集》。有报道说,为了写好这篇论文,毛新宇几乎走遍了半个中国,实地考察了解放战争期间许多著名战役的战场。
毛新宇认为,毛泽东的防御从来都是“积极防御”,是进攻性质的防御。毛泽东曾打算总结这一战略思想,但由于诸多原因没有动笔,他的论文就是要填补毛泽东军事思想理论上的一个空白。
毛新宇先后经历过两次婚姻。1997年,他和第一任妻子郝明莉结婚。据报道,婚前郝明莉在山东泰安御座宾馆当服务员,婚后被从山东矿院转学至北京大学国际商务系。不过婚姻持续时间不长。
2000年,毛新宇和镇江姑娘刘滨经介绍相识,并于2002年结婚。据说刘滨现在也是一名军人,从事医务工作。
2003年12月26日,就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的这一天,刘滨生下了毛泽东第四代的男丁——毛东东,曾孙与毛泽东的生日竟是同一天。
毛新宇说,毛东东1岁时,家人带他回家乡韶山探亲,也许是血缘关系,东东对曾祖父有天然的“灵感”。家人在向毛主席铜像敬献花篮时,毛东东甚至不停地叫“爷爷”,而这时的东东只能说两个字的词。毛新宇说:“我们当时谁也没有教他说。”
孔继宁关注“三农”问题
孔继宁,李敏与孔令华之子,1962年出生在中南海,毛泽东第三代后人中最年长者。
据说,孔继宁的名字是“继承列宁遗志”的意思。在毛泽东的孙辈中,年过不惑的孔继宁与毛泽东有过接触,但直言外祖父的音容笑貌并没有给他留下太多记忆。
据孔继宁讲,自己大约一岁多就和父母搬出了中南海,以后陆续去过几次,但因为外公很忙,要开会或者与人会谈,都没能见上。1966年,“文革”开始后,连父母都很难去中南海了,自己就更不用说了。
除去毛家的身份,孔家本身也有着显赫的家世。孔继宁的爷爷、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将军曾在杨虎城的西北军工作,西安事变时任十七路军警备二旅旅长兼西安城防司令,参与指挥了当年“捉蒋”的全过程。
但作为毛家后代,孔继宁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并不想生活在先辈的光环下。他读书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不知道他是毛泽东的外孙。直到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孔继宁突然被叫回去,到9月18日回到学校时,一些学生才知道他的特殊身份。
15岁时的孔继宁和同龄人一样经历了下乡,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家境,当时的大队也只是把他当作一个好劳力来用。而在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学习期间,大家也只知道他是城里来的。据孔在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的同学回忆,孔继宁为人低调,英语基础好,话不多,不活跃。
这种低调甚至延续到孔继宁的爱情中。有报道说,孔继宁的香港籍妻子沈蓉和他相恋很长时间后,还以为他们家只是北京很普通的一户人家,当偶然从一位朋友那里听说了他的家世后,一度生气不理孔继宁了。
从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后,孔继宁进入解放军总参谋部,先后被派驻中国驻巴基斯坦和英国大使馆,任助理武官,从事了8年外交工作。1997年离开部队后,孔继宁投身商海。2002年,孔继宁在深圳成立了中国(深圳)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开始有计划地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进行宣传。
至今,孔继宁已策划、出版了李敏的自述《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真实的毛泽东》、《百年后的毛泽东》等图书。
而毛泽东对农民的关心,对农村问题的重视更是对孔继宁影响至深。孔继宁曾表示,“我并不是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但是我希望能为解决三农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6年,孔继宁与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合作,共同发起成立了东方昆仑公益基金,所推出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希望医院——乡镇卫生院救助行动”。
孔东梅传播“红色”文化
孔继宁之妹孔东梅是毛泽东第三代中惟一的女性。在毛泽东第三代后人中,孔东梅长相可能与毛泽东最为神似,和毛泽东年轻时一样,孔东梅身材高挑而清瘦,而下巴上那颗标准毛泽东风格的痣,甚至不用介绍都可以让很多人认出她。
孔东梅1972年生于上海,尽管从未与外公谋面,但名字却是毛泽东起的。“妈妈把我的照片带去给外公看,再把外公的照片带回来给我看。我的名字就是外公看着照片取的,用了他名字里的一个东字,又用了他平生最爱的一个梅字。”
1996年,孔东梅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在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工作3年后,像当时很多年轻人一样,孔东梅1999年选择了远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2年回国后,孔东梅创办了北京东润菊香书屋有限公司,任董事长,致力于传播“红色”文化。
谈到这个抉择,孔东梅说:“2000年,我在美国收到母亲写的书《我的父亲毛泽东》,提到很多往事。我一看就哭了,觉得自己作为毛家子孙应该做点什么。”在此之前,孔东梅跟普通的197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没有什么不一样,喜欢电影、文学、旅游。
谈到事业,孔东梅说自己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从文化角度研究百年毛家以及中国“红色文化”代表人物。近年来,孔东梅已经出版了《翻开我家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泽东》、《听外婆讲过去的事情——毛泽东与贺子珍》、《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等书籍。
同毛泽东的所有后人一样,孔东梅也是做人低调,不张扬。在回国创业前,孔东梅甚至一直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孔东梅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国际政治学硕士,只有当时的驻美大使李肇星知道她的身份。
而孔东梅的同学在评价她时说,不但人长得漂亮,穿衣打扮很清爽,性格也好,从没见她大声说话,更没见她发过火。学习上她很勤奋,上课回答问题挺有主见,英语口语特别好。在创业过程中,孔东梅也经常和员工一起加班,一起吃方便面,喝矿泉水。
毛泽东后人无意从政
毛泽东第三代后人中最小的一位是王效芝。王效芝是李讷(毛泽东与江青之女)与前夫所生的儿子。1970年,未婚的李讷随中央办公厅的工作人员一起下放到江西干校,并在干校与一位徐姓青年结婚,一年后生育一子,取名效芝,即效仿外祖父毛润芝的意思。1984年,李讷与王景清建立了新家庭。
有报道说,王效芝从北京市外事旅游职业高中毕业后,选择了一条与父母完全不同的独立生活道路。同几位哥哥、姐姐相比,王效芝是最低调的一位,在媒体和网络上抛头露面更是少之又少。王效芝的名字第一次见诸报端还应该是1990年亚运会期间,新华社摄影记者唐师曾一张《毛主席外孙在亚运村》的照片,将其引入公众视野。
当时的报道如此描述王效芝:在运动员公寓10号楼里,有一个默默无闻,但威信很高的服务员,他就是毛泽东的外孙王效芝。18岁的王效芝是北京市外事旅游职业学校的学生,自1990年5月份起由学校组织和同学们一道到亚运村服务以来,他就一直在10号楼里任副领班。虽然是毛泽东的外孙,但在工作中,他却从不搞特殊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任劳任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同学和运动员的赞扬。
对毛泽东的第三代子女来说,成长中的共同特点可能就是严格的家教。孔东梅说,母亲总是教育我们不要老记住自己是谁谁的孩子,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当年外婆也是这么教育她的。
毛泽东的4位孙辈后人中没有一个涉足政治。孔东梅说,目前4人都在“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平时我们4个人都特别忙。现在我、哥哥、王效芝都下海经商了,毛新宇也特别忙,大家都是各做各的,只有纪念活动或节日聚在一起,但都非常亲。”
曾有记者问孔东梅,你觉得最令自己感到骄傲的事情是什么?孔东梅说,我身上的血脉,是我最骄傲的,我非常自豪。
(摘自《凤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