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页|新闻|国 际·英文|财经|体育|娱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学生|IT|教 育|健 康|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视 频·图 片·论 坛|图 片 网|华 文 教 育|广 告|演 出|图 片 库|供 稿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滚动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瞭望》:流动性过剩 房地产会导致经济过热吗?
2007年06月22日 16:50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眼下,“钱”居然成为了问题,这是错在我们太能挣钱了呢?还是太不会花钱了呢?

  第一季度急升的经济指标和发烫的沪深股市,显示出宏观调控手段有待优化。目前的经济现象源自于流动性过剩,出台的各种宏观政策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即减少市场上四处泛滥的流动性:一是提高利率,增加企业成本,抑制房市、股市过热;二是提高汇率,降低退税,减少贸易顺差;三是提高准备金率,冻结流动性;四是严控土地、信贷、项目门槛,抑制地方政府和民间的投资冲动。

  可是,不对称地提高利率虽然增加了企业的投资成本,减少了银行的利差,但同时也扩大了银行的存差,增加了银行的风险;人民币升值虽有可能抑制出口、减少顺差,但却膨胀了市场上已经存在的流动性的规模;上调准备金率,但同巨额过剩资本相比,冻结的流动性微不足道,其信用仍然存在;土地、信贷的严控,固然可能抑制房市、股市过热,但同时也堵塞了吸收流动性的渠道。

  我们应当正视的现实是,已经释放出来的数以十万亿计的流动性是无法收回的。即使新增的流动性大幅减少,经济过热的原因仍然难以消除。目前各部门都在自己的“防区”内“严防死守”,但其效果却可能像大江防洪——自身堤坝越坚固,其他部门溃堤的风险就越大。宏观调控真正迫在眉睫的是,需要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分洪”,做好充分的战略准备。

  以新的主流住宅产品消化流动性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捉襟见肘,四处借贷,招商引资,帮助富国消化了剩余资本,还要欠人家人情。而眼下,“钱”居然成为了问题,这是错在我们太能挣钱了呢?还是太不会花钱了呢?

  现在真正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以最高效率“消化”流动性,将流动性转变为真实的国民福利。既然紧缩的政策难以给经济降温,那么能否通过有效的扩张性经济政策,来解决流动性带来的风险呢?

  并非所有经济都能找到可以同时满足高速度和低风险的经济“高速路”。日本经济之所以长期无法从通货紧缩里脱身,就是因为缺乏足够的有效的需求,只能通过强行扩张财政,来“消化”掉其巨额流动性。结果,形成的资产,由于回报极低,不仅无法带来长期的新增收益和国民福利,反而转变为巨额的政府债务。

  但发达国家工业化完成后的价格泡沫化的“通病”,并不意味着中国一定也会走上“过多货币,追逐少量资产”的虚拟经济之路。在高速城市化过程中的中国,对资金几乎有着无限的饥渴需求。我们现阶段面对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如何创造足够的资产,而不是“冻结”过多的货币。其中最主要的潜在资产之一,就是不动产。具体讲,就是住宅。中国的城市化无论在速度上和规模上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的空间转移,使得住宅(及相关基础设施)缺口极其巨大。只要政策得当,这些潜在的需求,完全可以转化为现实的需求,从而使房地产业成为大规模吸收流动性的战略“分洪区”。

  选择房地产作为释放流动性的经济降落伞,主要理由是:首先,可以吸收大量的流动性;其次,可以不依赖国外市场;第三,不会增加出口,导致新的贸易摩擦;第四,可以加速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换,减少资源(农地、环境、能源)损耗;最后,不动产寿命长,保值增值潜力巨大,任何资本品无出其右。

  正确的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正确的战略。过去的计划实践和时下的市场改革表明,推动房地产仅靠市场不行,仅靠政府也不行。

  仅靠市场不行,是因为市场以单纯营利为目的,其提供的居住产品,无法兼顾多重目标(金融稳定、分配公平、企业竞争等);仅靠政府不行,是因为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无法在短期内满足如此巨大的需求。

  正确的做法是政府和市场的结合,设计出一种兼顾各方面需求的主流产品:首先政府提供包含所有成本的廉价土地,然后,大规模建设低成本、小户型住宅;住宅采用“零首付”,逐月支付按揭,10年至15年后,一次性交付地价并获得住宅的产权。同时,保留目前市场供给方式作为补充,但在价格和产品种类上全面放开,主要用于满足投资性需求。

  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可以通过公积金等制度,将个人收入强制纳入住房消费,直接扩大内需;第二,有利于降低住宅消费门槛,即使居民收入很低时,也可以有地方住,并通过预支自己未来的信用购房,避免积累大笔储蓄,待到购买时,价格又增加的窘境;第三,可打开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正规通道。稳定的城市劳动力比流动的农村劳动力更适合产业升级的劳动力需求。低廉的住宅价格,在提高了工人福利的同时,也间接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而这种间接的补助,更容易避开加入世贸后,国际贸易方面的纠纷。第四,可以避免对现有商品房市场的冲击,真正做到“市场归市场、保障归保障”。在满足了多样化的需求的同时,使流动性获得双重的分流。

  使用权和所有权分开转让的方法(先租后售),既不同于“只售不租”的经济适用房或限价房,也不同于“只租不售”的廉租房。由于收益稳定,回收可靠。因此,可以通过银行长期贷款或资产证券化的办法,由市场(银行、证券)大规模介入,政府则仅提供担保(以住宅为担保物)和相关政策。几乎不需要给政府财政增加任何压力,就可以达到大量吸收流动性的目的。

  不能让投资/炫耀性需求主导市场

  面对急升的房价,有一种观点认为:“目前的流动性过剩绝大部分为房地产吸收,而过剩资金主要是流入最发达地区的房地产行业,这些地区过度依赖房地产发展,制约着产业升级。”

  可是,流动性大规模流向发达地区房地产,并非产业政策所致。不同的产业部门,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显示出“不均衡”增长,乃是结构转型经济的固有特征。在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城乡资源在空间上大规模重新配置,相应的住宅和基础设施等资本品,必然成为这一阶段投资趋向的优先和重点。目前银行数以十亿计的“存差”和最近的股市急升也都表明,“其他行业”并没有因为房地产“吸收”的流动性“过多”,而造成资金匮乏。

  房地产是否会形成泡沫,不仅取决于它的规模,同时取决于它的价格。假设每平方米1万元,市场的真实需求是100万平方米;每平方米5000元,真实的需求就可能是1000万平方米;而每平方米2000元时,真实的需求就可能上升到1亿平方米。换句话说,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取决于采用何种价格与规模的供求组合。

  可供选择的增长模式有四组:一是高价格、大规模;二是高价格、小规模;三是低价格、小规模;四是低价格、大规模。

  显然,“高价格、大规模”和“低价格、小规模”都不是均衡的组合:前者会导致供给过剩,从而形成经济泡沫;后者会导致供给短缺,需求无法满足。住宅制度改革前后的住宅供给模式,就是这两种模式的实践效果。

  “高价格、小规模”和“低价格、大规模”都是均衡的供求组合:在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资金短缺,社会总体收入水平不高,以居住消费为主的后者应当是主流的供求模式;而在城市化已经结束,流动性充裕,社会总体收入水平较高的时候,以投资和炫耀性消费为主的前者应当是主流的供求模式。

  目前的房地产供求组合是典型的“高价格、大规模”模式。一旦供给超出真实需求,多出的部分就极易演变为经济泡沫。中国目前的特点是城市化高速发展和流动性异常丰沛并存,此时的最优的增长模式,就是同时采用“低价格、大规模”和“高价格、小规模”。显然,这需要有高度技巧的政策设计,来分别满足这两种不同的需要。

  现在市场上既有昂贵的时装,也有价格飚涨的纪念邮票和古董,但却只听到大家在抱怨房价太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目前住宅市场的居住需求几乎完全被投资/炫耀性需求所主导。

  投资性/炫耀性需求主导的房地产市场,本质上就是一个拍卖会——是出价最高的投资者而不是大多数消费者决定了市场价格。表现在房地产市场,就是居住需求被迫接受投资/炫耀性需求的定价。

  房地产要成为经济成长的支柱,就必须改变增长的模式,将不同的需求分开。实行低成本、“零首付”、长还款周期、小户型以及先使用、后获得产权的政策设计,其核心目标,就是要形成“低价格、大规模”的供求组合,并使之成为市场上的主流。同时压缩高档物业的规模,精简其作为满足少数投资/炫耀性需求的市场补充。

  只要投资/炫耀性需求占总供给的比例足够小,就完全可以像纪念邮票或纪念币市场那样彻底放开。

  [1]  [2]  [3]  [下一页]

更多瞭望周刊新闻
 
编辑:邱观史】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打印稿件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