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竞选策略与“入常”挂钩
日本具有比较完善的国际公务员培训选派机制和国家层面的竞选策略。这与其争取“入常”,成为政治大国的目的直接相关。
1986年日本政府就曾专门委托综合研究发展机构(MRA)进行名为《关于确保与培养国际职员》的调研,对如何增加国际机构中的日本人职员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日本历任外相访美时,必然要会见联合国秘书长,而且每次都必然提及增加日本职员问题,甚至还曾明确提出要得到联合国副秘书长或助理副秘书长的高位。
长期以来,日本不但重视向联合国系统提供巨额的财政资助,也重视向联合国机构选送人员。比如外务省设立了国际组织人事中心,运用外交手段支持日籍人员参与联合国各机构高级职位的竞争,外务省最新成立“选举对策委员会”即是最新动作。
日本还通过提供带有附加条件的经费,派人到联合国机构非竞争性岗位任职,以及自担经费,派遣协理专家或青年专业人士到国际机构担任非正式雇员。另外,日本还通过实施政府对外援助项目(ODA)和实施“国际和平合作领域人才培养研讨会行动计划”,培养和储备大批人才。
尽管联合国机构中的日本职员人数已经从1990年的563人增加到了2003年的610人,与过去相比,日本在联合国机构工作的人数有较大的增加,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日本仍然不满意。具体地说,它认为,与其所分担的联合国会费增加的幅度(1971年的5.4%,1997年的15.56%,2003年的19.3%)相比,日本所希望的职员人数增加幅度和在国际事务中影响扩大的幅度都不成正比。
中国主动担当国际社会责任
实际上,经过数十年经营,日本在国际机构内既占有重要机构的大批中层岗位,还拥有大批的低层年轻人员。虽然中国在高层职位上有所突破,但在中低两个层级上,中国还很难在短期内对日本构成竞争。
日本外务省也意识到,日本目前要寻找的突破点,主要是在高层职位上。但它面临的难题在于,动静颇大的“争常”失败收场,让全世界都看到了它的政治目的。再要出场,该如何掩饰自己的目的?此外,日本对外援助额度在连年下降,直接影响到它对发展中国家的游说力度。
总体来说,在国际公务员问题上,中日两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中国主动参与国际机构的工作,是源自逐渐开放的大国心态以及对国际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而这,远非日本所一厢情愿的狭隘解读——是出于“狙击日本”的目的。(谢喆平)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