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14日电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宣布辞职后,中日关系将走向何方?香港的时事评论员邱震海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就此撰文指出,中日关系不可逆转,而且靖国神社问题再起风波的可能性不大,安倍突然辞职给刚刚柳暗花明的中日关系可能会带来变数,但不会使之出现大动荡,基本上会沿着安倍已经拓展的道路前进。
文章内容如下: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前天宣布辞职,他表示自己已经失去“凝聚力”。日本内阁幕僚长表示,安倍辞职是因为健康原因,因为上月亚洲数国之行后,安倍的健康状况受到了严重损害。
舆论倾向于认为,安倍辞职的真正原因是民意支持率不断下跌,在政坛的支持度无以为继。稍早前,安倍表示,若他推动的反恐特别法在国会无法通过,他将辞去首相职务。安倍上任后,阁员接连爆出丑闻,农相、防长接连换人,导致自民党在参院改选中受到重挫,这是他下台的真正原因。
中日关系不可逆转
对中国来说,安倍辞职带来的一个首要问题是:中日关系将走向何方?必须承认,安倍上任后虽然在内政问题上步履艰难,但在外交上屡有建树,尤其是在修复对华关系方面。将近一年来,中日恢复了高层往来,建立了共同研究历史小组,军方往来也全面恢复,原因在于安倍外交相对务实,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比较克制,没有做出令中日关系大幅动荡的举动。
因此,安倍下台后,人们自然很关心一个问题:下一任日本首相是否会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延续安倍目前的做法?笔者的观点是:安倍突然辞职给刚刚柳暗花明的中日关系可能会带来变数,但不会使之出现大动荡,基本上会沿着安倍已经拓展的道路前进。笔者的分析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首先,安倍辞职的主要原因是内政问题,而非外交问题,更非中日关系。从中日关系来看,人们最关心的靖国神社问题,通过小泉时代以及安倍时代,孰是孰非已经清楚地摆在人们面前。小泉执政五年半,中日关系迭入历史谷底,其后果人们已经看得很清楚。而且由于中日关系正在经历一个有史以来最为艰难、漫长的国家定位和民族心理调适,中日关系在历史问题上的波动,反而妨碍了对真正矛盾的聚焦。
相反,安倍上任后,虽然中日结构性矛盾依然,但由于他在靖国神社问题上比较克制,因此中日关系的氛围得到大幅改善;这不但有利于中日关系的短期和表层的改善,而且也使两国从政府到民间都有从容的心情,来聚焦两国真正的结构性矛盾。
靖国神社再起风波可能不大
在这种情况下,一年不到的“安倍时代”若说在中日关系上真正有所建树,那就是为中日关系设立了一种人所皆知而又不可逆转的模式,那就是:新一任首相只要循着安倍的模式行事,中日关系就有望稳定发展,反之则必定再起波浪。而中日关系一旦再起类似“小泉时代”的波浪,那将是任何一个日本领导人都难以承受的代价。
另外,从目前呼声最高的几个人选来看,麻生太郎虽然内心保守,但在过去一年担任外相期间,基本上是安倍外交政策的忠实执行者,而且在“八一五”日本战败日,麻生也与安倍内阁的大部分成员一样,没有参拜靖国神社。因此,若麻生就任自民党总裁和首相,他将十分清楚,遵循或逆反安倍的对华风格将分别意味着什么。
至于日本媒体近日传闻的谷垣和福田两人,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本来就持反对态度,因此就更不会有问题。
其次,笔者曾多次指出,中日之间的矛盾非时间性矛盾,而是结构性矛盾,靖国神社问题只是连串结构性矛盾的表层情绪化反应而已。既然这样,这些结构性矛盾不会因为某一领导人的更替而有所改变。换言之,中日的结构性矛盾不会因为安倍留任而有所改观,因此自然也就不会因为安倍下台而突然恶化。中日关系将继续循着既有的逻辑向前发展,即磨合与冲突兼有,防范与合作并存。
问题是:下一任日本首相在靖国神社问题上不太可能做出出格举动的同时,其个人对中日结构性磨合的态度与风格,有可能影响中日在包括东海谈判、中美日互动、钓鱼岛等一系列艰难问题上的磨合。
如上所述,麻生就其理念和性格而言属于强硬派。虽然其参拜靖国神社的可能性不大,但在上述一系列敏感问题上显示强硬作风,并非没有可能。若出现这种情况,则中日关系出现短暂风波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其毒化程度估计不会达到靖国神社造成的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