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南盟自身困难重重,区域内外一些国家对中国存有疑虑,如何深化与南盟的多边合作而又不刺激区域内外的一些“敏感”国家,正在对中国的南亚外交战略提出考验
第14次南盟峰会日前闭幕,此次新德里首脑会议和以往历次峰会相比有所不同,中、美、日、欧盟等观察员悉数到场,显示出南盟这个原本不为外界看好的区域合作组织正在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今年也是中国自2005年被接纳为观察员后,首次参加南盟首脑会议。
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率团与会,提出了中国发展与南盟关系的5点建议,表示愿意开展与南盟的交流,逐步扩大务实合作,包括与南盟建立扶贫合作机制、探讨建立中国-南盟减灾救灾合作定期会晤制度、交流减灾信息、加强人力资源合作、加强基础设施、经贸、能源领域合作等内容。对此,《印度斯坦时报》撰文称,“中国提出的措施既具体又可行。尽管各方目前并不清楚南盟观察员的作用,然而观察员国家在南盟首脑会议上投石问路的做法,给南盟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中国积极参与南盟会议,表现出中国对该组织的重视,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的多边外交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多边外交已经成为中国谋求建立和谐世界的重要手段。中国与欧盟、东盟的关系稳步发展,在六方会谈中的出色表现,都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多边外交手段的日益娴熟。不过,在此次南盟峰会之前,中国的多边外交却甚少涉及南亚,中国与南亚发展合作关系,多是通过传统的双边渠道。此次是中国第一次将南亚7国作为一个对话整体,为今后中国在南盟框架内开展与南亚国家的良性互动奠定了基础。
不过,应该看到,中国与南盟的关系只是迈出了一大步,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双方的互动将充满欢声笑语。北京到印度洋的距离依然遥远。
首先,南盟还不足以成为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关系纽带和对话平台。南盟尚未成为一个能够发出一致声音的实体,因而,也就无法在中国的南亚外交当中扮演核心角色。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与南亚的互动仍将以传统的双边外交为主,这是由南盟自身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决定的。
南盟发展步履缓慢,最根本原因在于南盟成员国之间缺乏互信,这在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尤其明显。印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对南盟的立场,但“古杰拉尔主义”仍是对南盟政策的主轴,这一政策在印度看来是宽宏大量的表示,在其他国家看来却不那么令人惬意。更为重要的是,印度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直拒绝在南盟会议上讨论双边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所有的南亚双边问题全部与印度有关,印度不希望南盟成为南亚弱小国家控诉地区霸主的舞台,而通过南盟框架寻求安全恰恰是南亚其他国家的需求之一。
在传统的地缘政治矛盾无法化解的情况下,“一体化”对于南盟而言实在是一个过于奢侈的词语。南盟对于南亚国家而言,仍然只能发挥比“清谈馆”略大一些的作用。这就使得中国即使希望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与南盟的合作,也会因为对话伙伴不具备行动能力而显得有心无力。
其次,南盟的核心成员国之一印度对中国仍充满疑虑,不愿意看到中国在南盟框架内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与印度的战略合作关系发展迅速,印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摆脱了心理阴影,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愿意在自己的“后院”看到太多的中国人。印度《政治家》报就以“观察员中国却领了头”为题来报道中国在南盟峰会上的表现,文中不乏酸溜溜的味道。实际上,印度长期以来在中国参与南盟活动方面都保持了高度的戒备心理。2005年第13届南亚首脑会议决定接纳中国为观察员时,印度就表示反对,只是因为其他成员国的强烈要求,印度才最终以同时接纳日本为条件,不再反对中国的观察员资格问题。虽然印度在此次峰会上的态度远比上一次峰会时缓和,但仍有很大保留。在“南盟发展基金”是否接纳观察员资助问题上,印度的不情不愿就足以证实它的疑虑。
此外,还应该看到,一些区域外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中国加强与南盟的关系保持戒备,日本便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日本大幅度提高了对南亚的外交攻势。在日本外相麻生太郎所提出的“自由与繁荣之弧”构想当中,印度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日本有人主张将与印度之间“善意的互相误解”改变为“善意的互相理解”,而这种主张当中带有针对中国的色彩。日本南亚学者福永正明说,“成为亚洲第二有核国的印度存在跟中国发生激烈冲突的可能性,因为执掌霸权的大国中国,不会容忍后起的争夺霸权的国家印度。”也就是说,日本推进与印度的关系,用东京的语言来说,是为了“平衡”中国。
南盟自身困难重重,区域内外一些国家对中国存有疑虑,如何深化与南盟的多边合作而又不刺激区域内外的一些“敏感”国家,正在对中国的南盟以及南亚外交战略提出考验。 (叶海林)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