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一个朋友曾坐旅游车在柏林旅游,与女导游相谈甚欢,但当朋友问她是西柏林人还是东柏林人时,原本非常友好的导游脸色突变,冷冷地说了一声东柏林人,之后就不再理睬他。朋友没想到,自己非常随意的一个问题对于女导游来说如此敏感,此后再不敢轻易问别人来自哪个柏林了。
在德国生活久了,类似的事情也时常遇到。虽然著名的柏林墙早在1990年被推倒,来自德国东部的默克尔也当上了德国总理,但长期分裂带来的巨大差异依然存在,德国东西部之间依然有道隐形的"柏林墙"。
统一以来,为了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德国政府每年向东部地区投入巨额资金帮助建设,包括为东部地区支付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十几年来共注入资金1.4万亿欧元。尽管如此,东部地区的生产率仍仅相当于西部的79%,平均工资水平也只有西部人的81%。东部地区的失业率自1997年以来一直保持在17%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了20%,是西部地区的两倍甚至更高,失业人数超过160万,平均每个家庭中至少有一名失业者。
这在某种程度上应归咎于经济结构问题。统一后,绝大多数原东部企业被西部同行兼并,这使东部缺少大型生产企业,只能靠加工业支撑经济增长,产业布局不均衡,生产后勤服务薄弱,企业研发水平较低。有统计显示,只有6%的企业研发人员在东部地区。
为寻求发展和改善生活,东部很多有才干的年轻人离家到西南部找工作。有统计显示,100多万人离开东部,其中大部分是中青年,老弱妇孺留守在家,东部人口日趋萎缩,办公楼和居民楼空置率很高,经济和生活进一步受到影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表面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高耸的板楼群和破落的公寓是东部地区的建筑特色,而娇小精致的小洋楼在西南部多见。西南部的公路由于建成时间较长,相对要狭窄崎岖,行驶车辆更加密集,大货车的数量较多,这也意味着经济发展更具活力。而东部的高速公路是在统一后修筑的,宽阔平坦,车辆较少,很少限速标志,是开飞车者的天堂,但车辆少同时表明经济不景气。
东西部人的心态也略有差异。在德国首都柏林,常能听到"愤怒"的汽车笛声。因为经济不景气,东部人缺乏耐心,稍有汽车挡路就毫不客气地鸣笛"骂人"。而在西部,很少遇到这种现象,即使有车挡在前头,后面的司机也是耐心等待,显得礼貌文明。
长达几十年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加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东西德人们之间存有很重的心结。双方互相瞧不起,西部人对东部人的优越感加剧了东部人的自卑心理。西部人认为,东部人邋遢,不修边幅,他们宁肯与外国人结婚也不愿意与东部同胞成家。东部人也少有人与西部人结婚。前面提到的那位女导游,对东西柏林的概念如此敏感,正是这种隔阂心理的反映。
失业率居高不下、工资水平偏低带来了一些严重社会问题。有民调显示,东部人的不满情绪远远大于西部,这为新纳粹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温床。由于认为是外国人抢了当地人的"饭碗",德国东部地区排外情绪严重,外国人在这里被袭击的事件时有发生。同事的夫人来探亲的第二天就遇到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夫妻两个在住处附近(东柏林)遛弯,走到一家日用品商店外时,停下脚步看摆在店门口的商品。店内的老太太走出来很生硬地问他们买什么,他们说只是看看。老太太恶声恶气地说:"我看你们不像只是看看。"初来德国就被怀疑是小偷,小两口气得要找商店经理理论,在国内形成的对德国的美好印象也荡然无存。
但东部并不是一团漆黑,半月谈记者也遇到过很多感人的故事。这里民风相对朴实,助人为乐者也很多见。西部也不是十全十美,丑恶现象也时有发生。
推倒有形的柏林墙很容易,拆掉无形的"柏林墙"却需要很长时间。去年德国第16个统一日前,总理默克尔曾发表讲话,承认东部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呼吁全体德国人共同承担起建设东部的任务。 (张碧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