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对于欧盟的“五十大寿”,一些欧洲人“没感觉到有什么好庆祝的”
3月25日是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罗马条约》签订50周年纪念日。按照计划,欧盟27个成员国领导人将于25日在轮值主席国德国的首都发表“柏林宣言”。德国人将在街头畅饮狂欢,柏林墙旧址附近也将举行庆祝活动。到了晚上,除了数十家夜总会供人们选择外,各博物馆也将通宵开放。
不过除了德国外,欧盟其他成员国的庆祝活动则显得不太热闹:爱沙尼亚将植树千棵;西班牙学生将在首都马德里举行音乐会;意大利则组织青年峰会和艺术品展览;而有“欧盟首都”之称的布鲁塞尔连日来却一片寂静,几乎感受不到大庆前的气氛。
与2005年庆祝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0周年的热闹气氛相比,欧盟的“五十大寿”显得过于冷清。《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带着这一疑问采访了布鲁塞尔街头多位民众,得到的回答惊人一致:“没感觉到有什么好庆祝的。”
郁闷情绪笼罩欧盟
从1950年的“舒曼计划”开始,欧洲揭开了探索社会发展新模式的序幕。1952年,法国与德国两个世仇捐弃前嫌,将煤和钢铁两种战略资源交给“煤钢共同体”统一管理,并决心“以合并各国的根本利益,取代世世代代的对立”。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欧盟的基本架构初步形成。这种既相互制约、又能共同发展的模式,开创了独立国家间实现真正团结的范例。
半个世纪间,欧洲一体化进程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彻底告别分裂甚至敌对状态,成员国由6个发展到27个,一个拥有近5亿人口的共同市场建成,国民往来自由,约3亿人拥有了统一的货币。
既然欧洲一体化的成就如此辉煌,民众应该会对这一“造福万民”的工程“心存感恩”了吧?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英国《金融时报》19日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在欧盟5个最大的国家中44%的民众认为,自加入欧盟以来他们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认为生活水准有所提高的比例只有25%。这一结果表明,一种郁闷情绪正笼罩着欧盟。
陷入“围城”困境
比利时媒体日前非但没有长篇累牍报道欧盟50年的成就,反而关注到了一件似乎不值一提的“小事”:一个正在比利时皇家美术馆举行的“布鲁塞尔城市规划展”。按照这一前卫的设计,位于布鲁塞尔欧盟区的欧洲议会大厦将被彻底拆除,以恢复该地区的“纯洁”。
该方案的设计者之一、来自意大利的建筑师奥雷利说:“不但欧盟的机构分布要打乱,欧盟的运行机制也需要更新。”他认为,欧盟目前已经陷入了一种“围城”式的困境:一方面,有许多国家拼命要加入欧盟,而另一方面,那些已经加入欧盟的国家却感觉不到实惠,民众怨声载道。
民众的不满情绪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民主缺失”。西方的民主理论认为,人民是主权的来源。然而,在建设“欧洲大厦”的过程中,欧洲国家恰恰忽略了民众的意志。如今,欧盟在许多领域已实现了超国家化,但它离普通民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无论是欧盟的机构运转,还是政策的出台及其执行过程,普通民众都难有机会参与。
2005年,法国全民公决否决了旨在确保欧盟机构运行的《欧盟宪法条约》之前,记者曾在街头偶遇一对打听欧盟委员会办公大楼的法国老夫妇,他们专程从200公里外的老家赶来,就想看一看这个“胡乱决策”的机构。原来,欧盟委员会以“卫生不达标”为由,下令禁止他们生产某种特产奶酪。这令他们大惑不解:这种奶酪我们吃了几十年,要生病早病倒了。
记者遇到的一些年轻人则说,除了国家边界开放和使用统一货币,他们对欧盟感到陌生,“好像就是一些政治家在谈一些无关我们生活的事情。”
欧洲需要彻底变革
令欧洲人感到彷徨与迷茫的另一个原因,是全球化的大背景。在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欧洲国家似乎失去了昔日的活力,遇到了始料未及的经济社会问题,一时苦无良策。欧盟多数成员国仍然固守原有社会经济模式,结构调整进程缓慢,犹豫不决。面对心态迟暮的选民,善于披坚执锐的欧盟领导人无法施展霹雳手段,比如欧洲人深知现有的社保模式难以维系,但谁也不想成为福利削减的牺牲品,这导致了欧洲贸易保护的重新抬头。
值此《罗马条约》签署50周年之际,欧盟轮值主席、德国总理默克尔似乎信心满满。她说:“当务之急是进行我们一直忽略的调整。全世界都在变,欧洲为什么不能进行彻底的变革?”默克尔希望通过柏林的庆典,唤起年轻一代对欧洲事务的热情与关注。而经过多轮讨价还价的“柏林宣言”,也有望为欧盟指明未来的前进方向。(潘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