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6日傍晚时分,一枚“飞毛腿”弹道导弹从夏威夷考艾岛发射升空,“目标”是美国本土。但这枚“威胁”美国安全的导弹仅飞行了数分钟就被拦截器摧毁在高空大气层中。一天之后,美国导弹防御局(Missile Defense Agency,即MDA)公布消息,终端高空区域防御(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即THAAD)导弹在太平洋上空试验成功。
同半年前首次试验成功的大张旗鼓不同,这次美军在太平洋上空的试验显得异常平静,没有闪光灯的聚焦,也没有军事分析家的长篇评论。但这次静悄悄的试验却创下两个第一:第一次在太平洋上空进行终端高空区域防御导弹防御的试验;第一次由美军模拟实战操作。
美军第六防空炮兵旅负责试验过程中所有设备的操作,包括发射架、火控、通信以及雷达设备的操作。这是最近七个月内,美国进行的第三次终端高空区域防御(THAAD)系统试验。第一次试验是在朝鲜试射导弹后的2006年7月12日,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上空试验成功。2006年9月,在新墨西哥州进行了第二次试验,但由于目标导弹的问题,试验没有取得有效数据。这两次试验虽有美军人员在场,但都是由研发这套系统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技术人员进行操作。第二次试验一个月后,美军将发射设备移至太平洋导弹靶场,开始实战模拟演练。
在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中,终端高空区域防御(THAAD)系统的命运最为曲折。早在1992年,THAAD系统研发工作就已经开始,从1995年4月至1999年6月共进行了10次试验,但连续5次错过目标导弹,只有一次算是勉强拦截了目标。此后THAAD系统销声匿迹了6年。在布什政府重新整合“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后,它才再次“登台亮相”。
虽然命运多舛,THAAD系统的实战拦截能力却不可轻视。它能在大气层内外兼用,进行高空拦截,拦截距离约为200公里,拦截高度可达到150公里,可将敌方导弹在其飞行过程中的后段击毁。可以与之相比较的只有美日反导系统的主力:标准-3导弹,但是THAAD系统作为陆基导弹,移动的速度要比海基的标准-3导弹快得多。它的陆基雷达(GBR)可在高达1000公里的范围内进行目标识别和跟踪,在导弹起飞后还会不断地提供最新的信息。作为高空防御导弹,THAAD系统将与进行低空拦截的爱国者(PAC-3)导弹防御系统联合部署,在美国本土和海外战区形成有效的高低空拦截网。
在太平洋上空的试验成功前数周,研发THAAD系统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获得了美国导弹防御局(MDA)6.19亿美元的合同,生产两个THAAD点火系统,包括48枚拦截导弹、6个发射器、2个点火控制和通讯单元,整个系统投入使用的时间预定为2008到2009年。
美国军方正在组建两个THAAD系统联队,每个联队配有4套THAAD系统,将在2009年作为爱国者系统的“上层补充”以发挥基本作战能力。而民间倡导组织美国导弹防御拥护联盟(Missile Defense Advocacy Alliance ,即MDAA)透露出来的消息显示,美军计划最终装备80到100个THAAD发射台、18个陆基雷达以及总共1422枚THAAD导弹。
美军在太平洋上进行的弹道导弹防御试验显得“悄无声息”,但这种能在外太空飞行并且执行拦截任务的THAAD系统,在美军中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实战部署。
(刘勇 /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