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环球》:布托之死牵动南亚局势 中印如何应对

2008年02月01日 14:48 来源:《环球》杂志 发表评论

  随着贝·布托遇刺事件的调查逐步展开,西方各国正在酝酿着对南亚地区更为深刻的渗透。对于中国和印度来说,巴基斯坦这个两国之间的“第三方因素”一旦陷入危机,无疑会使周边国家始终面临着重大危险。

  一面是某些西方国家对华大打“价值观外交牌”,另一面是对印度的极力拉拢,面对复杂变局,中国和印度两个亚洲大国所展现出来的,是增进政治互信的决心和“你有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的沉着冷静。

  不登长城不去故宫,辛格于1月13日开始的中国之旅绝对算是低调务实。

  尽管早些时候曾有媒体猜测,印度总理访华期间将得到一项特殊待遇——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演讲,但是辛格的新闻发言人桑贾亚·巴鲁却表示,“身为经济学家,辛格只会去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演讲。”

  然而,就在那篇主题为“全球经济中的中国和印度”的演讲的结尾,经济学家显然没有忘记提醒人们注意一个政治问题:

  “最近在我们周边发生的事情再次说明我们有必要一起行动,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

  数日之前,辛格还未登上前往北京的飞机,就有印度媒体分析,辛格此次访华预计将与中国领导人谈及巴基斯坦局势等地区稳定议题。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中印名人论坛”中方成员马加力指出,“辛格面对中国学者的演讲是有所指的,这就是包括贝·布托遇刺在内的一系列恐怖主义事件。”该研究院安全与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傅小强则表示,“两国领导人的会谈中肯定要涉及巴基斯坦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

  自2007年12月27日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布托遇刺以来,关于“谁杀了布托”的调查逐渐成为南亚局势的一个主题。

  在1月14日英国调查人员最终将“凶手”断定为“基地”组织之前,国际上曾流行过关于布托之死的三种脚本:

  “基地”组织和塔利班联合暗杀了亲近美国的贝·布托——调查应指向阿富汗;憎恨布托家族势力的巴政府机构或部落武装分子意图取其性命——调查可能局限于巴基斯坦内部;印度极端主义分子下了毒手——调查要追查至印度。

  尽管“第三种脚本”被多数舆论认为是“最后一种可能”,可美国媒体却早早就在挑起风波。

  2007年12月28日,贝·布托遇刺的第二天,《华盛顿邮报》援引了一种“猜测”。在该报题为《美国是贝·布托回国的中间人》的报道中,贝·布托哈佛时代的朋友、曾担任过美国大使的彼得·加尔布雷斯如此分析其遇害原因,“她无法推进与印度的和平进程,无法打击极端分子……”

  而另一种舆论对“凶手”的指认更为具体——巴基斯坦卡拉奇地区的印度“移民运动党”(MQM)。一名退役将军在电视台发表言论称,惨案可能由MQM领导人阿尔塔夫·侯赛因一手导演。其理由是,2007年10月18日,贝·布托回国不久便遭遇了袭击事件,随后MQM一名当地头领公然宣称,“我们将在肉体上消灭贝·布托。”

  对于布托之死的后续演变,新德里显然保持着高度警惕。

  《华盛顿邮报》“猜测”“第三种脚本”的同一天,辛格便召集内阁安全委员会专门讨论了巴局势以及对印度可能造成的影响。几乎与此同时,印度提高了同巴边境地区的警戒级别,并加强了国内反恐措施,防止极端伊斯兰势力蔓延到境内。

  据印度《论坛报》报道,2007年12月28日,连接印巴的多条铁路和公路客运都已开始停运。该报道还特意强调,“同日被取消的还有克什米尔地区连接斯利那加和穆扎法拉巴德的公共汽车线路。”

  就是这样一条特别的信息,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巴基斯坦前总理生命终结的地方——拉瓦尔品第,就在印巴争执不下的克什米尔地区的旁边。

  事实上,贝·布托遇袭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随即引发了骚乱。而马加力说,印度方面在克什米尔地区调动了不少边境特种部队和警察部队,加强部署和控制,防止出现紧急情况。他指出,“克什米尔地区平时就不太平静,而印巴两国的任何重大事件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对于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有观察家认为,一旦这导致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形成冲突,那么不但任何一方都没有把握在冲突中获得额外的利益,相反,如果多股外部势力以克什米尔的名义涌入南亚“维和”,后果将难以预测。

  因此,如果有人故意炒作布托之死的“第三种脚本”,并企图以这种舆论诱发克什米尔冲突,最终为挤入南亚提供口实,那么对于印度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陷阱。

  令人庆幸的是,印巴都保持了清醒的头脑。

  据印度报业托拉斯2007年12月30日报道,因巴基斯坦局势不稳而停运的印巴“友谊列车”当天起恢复了运行。两天之后,巴基斯坦外交部表示,根据此前达成的协议,巴印于2008年元旦互相交换了两国核装置和核设施的位置分布清单。

  至此,布托之死的“第三种脚本”宣告流产。

  谁要挤进巴基斯坦

  然而,进入巴基斯坦展开“调查”并未就此结束。

  2007年12月30日,法国《费加罗报》刊登了一篇署名库什内的文章《为什么不能放弃巴基斯坦》。在文中,这位法国外长提醒道,“德国作为八国集团主席,已经提出一项支持巴基斯坦的提议,尤其针对巴基斯坦与阿富汗毗邻的边境地区……我们在帮助巴基斯坦打击恐怖主义的同时,也应该支持它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的角色是陪伴他们走上他们将要选择的民主道路。”

  两天后,库什内代表欧盟抵达了伊斯兰堡。1月2日与穆沙拉夫会晤时,法国外长主动表示,愿意贡献专家团队协助调查。同样在当天,美国白宫发言人佩里诺发表声明说,只要巴方提出请求,美方随时准备协助调查。

  巴基斯坦内部,亲美的人民党也在呼吁联合国介入,展开类似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遇刺案的国际调查。该党认为巴政府目前所进行的调查缺乏“必要的透明度”。

  不过穆沙拉夫做出了一个巧妙的反击。1月2日巴基斯坦总统发表电视讲话说,将邀请英国伦敦警察局协助调查贝·布托遇刺案,以求追凶去疑。

  舆论认为,英国的角色非常微妙,兼具了美国最亲密的盟友与欧盟成员国的双重身份,因此穆沙拉夫主动“邀请”英国一方协助调查,显然是为了避免美国与欧盟调查组双双介入,而美欧也不便质疑英国的“办事能力”。

  1月4日,英国调查人员抵达伊斯兰堡,美国直接介入或者打着联合国旗号介入调查的意图似乎受挫。然而仅仅过了两天,《纽约时报》就迫不及待地放出了另一个气球——美军要入巴反恐。1月6日,该媒体报道说,包括副总统切尼在内的美国高级官员已经在讨论赋予中央情报局及军方更大的许可权,在巴基斯坦境内展开更为积极的行动,也有可能动用美国军队的力量。

  对此,接受新加坡《海峡时报》采访时,穆沙拉夫予以了坚决回击——不允许联军进入巴基斯坦部落地区打击武装分子,因为这将侵犯巴基斯坦的主权。他还警告,“我向那些想进入我们山区的人提出挑战,他们将会为此感到后悔。”

  随后的1月11日,法国《费加罗报》网络版刊载了对穆沙拉夫的专访。谈及联合国介入调查时,巴基斯坦领导人的态度很坚决:“这不可能。这与其他国家有关吗?巴基斯坦不是黎巴嫩。”

  阴险的“多边框架”

  布托之死“调查”事件展开以来,美国、欧盟动作频频,“联合国”似乎也可能成为一面被人扯起的旗帜。但是有分析认为,如果西方想在巴基斯坦问题上搞出点什么名堂,那就不能忽略中国对该地区的影响。

  于是,一条离奇的新闻闯进了国际媒体的视野。

  1月上旬,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以及美国和平研究所的网站上发表了一份报告,《警惕不轨的邻国:中国如何看朝鲜的稳定和经济改革》。该报告指出,一旦朝鲜核危机造成动荡,中国的首要任务是防止朝鲜难民潮,另外还包括维和使命以及环境控制。美国专家在报告中认为,北京在进行任何干预前都会尽量与联合国磋商,但并不排除单方面采取出兵行动的可能性。随后,这一报告被法新社和韩国数家媒体进行了刻意渲染。

  这项报告本来是上述两家智库的“专家”于2007年6月完成的,为何半年之后才被抛出?

  分析家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所谓的“朝鲜”难民潮、维和、核灾难后的环境控制以及中国出兵“朝鲜”等问题在现在被抛出,是在暗示巴基斯坦局势可能的变化,同时也是在敲打,倘若那种危机形成,中国将会“后果很严重”。因此,这项报告的真实意图在于胁迫中国与西方联手介入巴基斯坦问题,从而凭空制造出一个“多边框架”。

  这个框架中有美国、欧盟、联合国和中国,在形式上与“中东问题四方工作小组”类似。对于西方来说,在该框架下,一方面可以借用联合国的名义赢得巴基斯坦问题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则可以限制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在该地区发挥影响力。毕竟,“中东问题四方工作小组”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降低了俄罗斯的中东地位。

  逻辑上,“多边框架”形成的一个前提就是巴基斯坦局势不稳。由此,西方媒体刻意放大布托之死的“第三种脚本”,并企图以之诱发印巴克什米尔冲突,便成了“多边框架”的一个合理注解——至少在道义上,谁都无法拒绝“维护和平”的口号。

  而一旦新德里成为一个诱因,那么西方以印制华、离间中印的阴谋,则又多了一个得逞的案例。

  中印留下的猜想

  显然,对于巴基斯坦局势的动荡及其可能引发的南亚局势变化,印度看清了问题的本质,并利用辛格访华等机会与中国“一起行动”,开始提前反应。

  2007年12月20日,中印开始了两国陆军历史上首次举行联合训练——“携手-2007”联合反恐训练。虽然这次联合训练规模不大,但其意义正如印度重要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辛赫所说,“这让双方都能对彼此放心”。

  香港《亚洲时报》在线认为,印度方面在传递一个信号,希望通过此举纠正对于其过于亲美的批评。

  目前来看,在巴基斯坦问题上,自英国调查人员最终“断定”,随后的1月18日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迈克尔·海登也表示与巴西北地区部落有关联的武装分子在“基地”组织支持下参与了暗杀之后,布托之死的“另一个脚本”已经浮出水面。

  可以预见,南亚地区短期内很难恢复平静,周边国家的大门口始终面临着重大危险。

  中印该如何应对?

  1月14日,中印两国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达成了包括增进政治互信、共同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在内六点共识,其中这样一条信息无疑给人们留下了若干猜想——加强两军交往和防务对话,择机进行两军第二次联合反恐训练。(刘新宇)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该刊联系。

编辑:李洋】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更多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