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炒作“中美共治”拉拢中国——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西方炒作“中美共治”拉拢中国
2009年04月07日 15:26 来源: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G2概念仍然没有摆脱传统霸权思维,也不符合中国战略利益

  一段时间以来,“中美共治”的提法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G20金融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首会美国总统奥巴马被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美两国甚至被某些人形容为“G2”。然而,纵观各方理性声音可以看出,“中美G2时代”似乎并不讨中国人的欢心,中美两国官方也不会接受。

  “胡奥会”引发G2热议

  4月1日,在伦敦金融峰会正式开始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了双边会谈。

  在会谈中,奥巴马清楚表明,许多国际议题如果没有中国的合作,美国将无力解决。他希望与中国建立一种共同解决世界问题的关系。

  从官方的表态中可以看出,尽管奥巴马已决定与中国展开“21世纪新伙伴关系”,但用词低调而谨慎。然而,媒体的解读更为大胆。《香港经济日报》4月2日发表题为“胡奥会登场,中美格局入直路”的文章,更直接指出G20金融峰会未开,G2峰会先登场。文章认为,G20金融峰会的实质就是要削弱美国和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的地位。而美国当然不会大幅让权,故需要寻求拉拢中国。

  美政经人士首提G2

  实际上,围绕伦敦峰会的召开,近一段时间,“G2”的说法频繁出现于媒体,追溯其来源要谈到去年出现的一场美国式思维的展现。

  去年年初,一些美国媒体最先试探性地提出“中美共管太平洋”的主张。之后,多位经济学家提出“两国集团”格局的设想。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经济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和剑桥大学访问学者斯丘拉日克教授共同提出的“中美国Chimerica”概念。他们认为,过去的全球经济是在美国消费、中国生产,美国是债务国、中国是债权国的结构下运作,两者之间堪称是“天作之合”,于是以China和America这两个词构成Chimerica,象征中美两国经济已是合而为一,唇齿相依。这正是现在人们热议的G2,或称“中美共治”的直接来源。在奥巴马就职前,弗格森还进一步提出,奥巴马应赶快去北京开创中美“两国峰会”。

  除了经济学家,美国不少知名政治家也赞同“两国集团”的设想。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就主张,中美两国应建立一种“命运共同体”结构,将两国关系提升到类似二战后大西洋两岸关系的高度。曾经担任奥巴马竞选顾问的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也认为,中美之间的关系必须是一种与美欧、美日关系类似的全面的全球伙伴关系,而中国强调的“和谐”还可以成为美中峰会的起始点。

  G2不符合中国战略利益

  有专家指出,随着中印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一些人纷纷尝试以“多极”、“无极”甚至“中美共治论”等论说,提出对大国关系及其“霸权新秩序”的设计与筹谋。但其实质都是美国及其西方新霸权的翻版。即使有人提出的“中美共治论”,充其量也只是以容纳“新”霸权来保留旧霸权的一种交换方案,是在尽可能不触及美国及其西方旧霸权的前提下,对“新兴挑战国”所进行的一种“制度化改造”,以延长美国及西方霸权的生命周期。

  此外,美国有评论指出,中国在很多领域追求“与现行国际规则和体制相冲突”的目标,也不愿轻易接受与其“贫穷的超级大国”相对应的责任,因此必须让她成为真正的领导者,才能使她在国际体系中真正发挥负责任的作用。

  然而,很多中国人清楚地知道,不管外边怎么“忽悠”,中国对自己的认识也不会改变。中国不会接受G2的说法,因为这并不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也不符合目前中国对自己的定位。

  美国不会接受G2构想

  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完全不同的两个大国,互信尚且不足,避免走向对抗仍是当务之急,共同领导世界多少显得有些不切实际,因此G2这种激进的观点恐怕很难被美国政府采纳。而从现实的情况看,中国如果同美国成立“两国集团”,将陷于十分孤立的境地。发展中国家几乎全都会反对,并且欧盟和俄罗斯,以及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也都要反对。俄罗斯媒体近来已有专论,误以为“北京可能成为华盛顿划分世界的最佳搭档”,金融危机后的世界将是带有“反俄倾向”的中美“双头世界”。日本右翼媒体也在宣传所谓“中美两国集团时代已拉开了帷幕”。

  此外,即便是美国有关G2的文章里,很多也都在抱怨中国,批评中国,甚至指责中国在经济问题上没有对美国负起自己的责任。有评论认为,G2提出来也是要中国履行对美国的责任,配合美国的义务,让中国出钱,减少对美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美国《侨报》早在去年7月就发表文章称,中国一个人均GDP只有3000美元的国家,何以与人均GDP高达4万美元的头号超级大国“平起平坐”,共治世界?美中成立“两国集团”的建议,无疑走过了头,有哗众取宠之嫌。(赵全敏)

【编辑:吴翔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