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出现了一个新词——“气候变化外交”。这个词的出现绝非偶然。近几年来,全球极端灾害天气发生的频率在增加,造成巨大危害,损失惨重。从2004年底印度洋的海啸,2005年美国的卡特里纳飓风,2007年西欧的严重水灾,到今年春节前后中国南方发生的大面积雪灾等,令人触目惊心。就在中国遭受雪灾的严重打击时,美国的中部出现了气温骤降20摄氏度的现象,百年未雪的中东地区突降大雪。
关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全球600名顶尖级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去年初得出的结论是90%以上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今天,全球到处都在谈论气候变化。领导人的国事访问讨论气候变化,联合国会议以及其他各种国际会议讨论气候变化,在全球各地举行的名目繁多的各种国际研讨会上讨论气候变化,老百姓在大街小巷也在谈论气候变化。这可能是人类生活中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
应对气候变化正在成为一股世界潮流,各国外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也不例外。在气候变化外交中,必须抢占国际道义的制高点。什么是国际道义的制高点?一个国家的利益不是全球的道义制高点,道义的制高点必须代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因此,我们要高举拯救地球的旗帜。为了拯救地球、拯救人类,全世界应该携起手来共同行动。
如何共同行动?全球人口已经达到66亿,南北差距在拉大,世界上人均收入每天不足2美元的人口大约占地球人口的一半。有10亿人口处于赤贫状态,每天收入不到1美元。人都想过好日子,你不可能要求发展中国家不发展、永远贫困,那是说不过去的!怎么办?办法就是胡锦涛主席去年9月8日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上所指出的:“在气候变化上,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开展合作才能互利共赢。”相互帮助的关键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高效节能和清洁能源的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拯救地球,中国已经行动起来。早在2003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中就包含统筹人和自然的关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2005年6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进行了全面部署。中国大规模植树造林,成果丰硕,得到国际上的承认。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由1981年之前的12%提高到目前的18.21%。2006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一五”规划中,还特别提出了两项强制性目标:今后5年,单位GDP的增长,能源消耗要降低20%,污染物的排放要降低10%。2000年在北京申办奥运会的过程中已提出了“绿色奥运”的理念。
中国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步伐在加快。中国太阳能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风能发电在中国也在加速发展,这些行动需要我们更好地向世界介绍,因为目前世界对这些了解得还太少。
总之,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一大挑战,气候变化外交将成为今后很长时期内外交上的重要课题,它既涉及国内发展,又涉及外交。中国政府提出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更是如此。(作者为外交学院院长 吴建民)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