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美国盟友,菲律宾怎敢轻易得罪中国“老大哥”呢
3月11日,菲律宾官方宣布,总统阿罗约已于10日签署“第9522号共和国法”,即所谓“菲律宾群岛基线法”。该法把中国中沙群岛中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中的部分岛屿(菲律宾称为“卡拉延群岛”的部分)列为“菲律宾共和国管辖范围内的岛屿制度”。
相信国内的读者对阿罗约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人们不会忘记去年8月她前往四川地震灾区看望受灾民众时焦虑的神情,也不会忘记今年1月在马拉卡楠宫接见百名灾区中学生代表团时的亲切笑容。阿罗约曾形象地称中国是菲律宾的“老大哥”,菲中两国关系已经进入“黄金时期”。然而,同一位菲律宾总统,为何又会做出有违两国关系发展大局之事呢?
国会是幕后主要推手
在“群岛基线法”的制定和签署过程中,菲律宾参众两院无疑是最主要的幕后推手。今年1月底、2月初,菲律宾参众两院分别通过一项关于群岛基线的法案,两个版本一软一硬,但都把相关岛屿说成是菲律宾的领土,并最终于2月17日通过了一个共同版本,一步步将问题推向激化。
根据菲律宾的宪法,国会通过的法案需要经过总统签署才能成为正式的法律,总统拥有否决相关法案的权力。然而,对于这样一项被菲律宾政客视为“合理”且符合该国“国家利益”的法案,阿罗约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魄力——且不说她有没有这样的意向——加以否决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自2004年阿罗约当选总统以来,她的日子一直都没有安稳过。在过去的几年里,她已经先后经历反对派提出的四次弹劾案,且多次遭到兵变阴谋的困扰,所幸每次都能够化险为夷。2007年,反对派拿出中菲经贸合作的某些项目说事儿,硬是指责阿罗约政府通过“出卖”菲律宾在南中国海的“国家利益”以换取中方的投资,在反对派的大肆攻击下,阿罗约被迫作出妥协,终止所有相关项目,同时中菲越三国石油公司一项关于海洋科考的协议也在去年年中到期后被迫终止。
在国会于2月份将这一法案提交给总统办公室后,虽然阿罗约并没有马上签署,但菲律宾新闻部长雷蒙德和外交部相关官员立即发表声明,声称“无论如何这一法案都会签署成为法律”。
不过即使阿罗约在3月10日签署了这一方案,菲律宾部分国会议员仍不满足,还是声称阿罗约是“向中国出卖了菲律宾的国家利益”。菲律宾参议员安东尼奥·特里利亚内斯指责说,迫于中国的压力,这项法律没有将黄岩岛划入菲律宾的群岛基线,使菲律宾丧失了对其附近水域的专属经济区。而某些众议员则声称,他们正在考虑将针对此事把阿罗约告上法庭。
抢夺海洋资源是根本动因
但不管怎样,“群岛基线法”已然通过。
根据当地媒体的报道,新的“群岛基线法”对我南海中的9300万公顷海域提出了领土索求,菲律宾能源部门估计,这些海域蕴藏的油气资源价值200亿美元以上。菲律宾大学国际法学研究所此前发表的一项报告说,一旦联合国同意菲律宾的领土要求,菲方即可对相关岛屿周围海域的资源享有独自勘探和开采的权利。
而一位因身份敏感而不愿透露姓名的国际法专家表示,向联合国提交划界案并非只有通过国内立法这一种方式,菲律宾利用提交划界案的机会对相关岛屿所有权进行单边立法,是希望从形式和实质两个方面强化菲律宾的声索立场,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显然会为近年来相对平静的南海局势平添不稳定因素。
美国因素不可忽视
就在2月26日,也就是阿罗约签署“菲律宾群岛基线法”前半个月左右的时间,美国保守派智库传统基金会发表了一篇由亚洲研究中心主任瓦尔特·洛曼撰写的题为《南沙群岛:美国领导权在南中国海面临挑战》的文章,不禁让人对这项法律背后的美国因素产生联想。
洛曼在文章中说,作为菲律宾的盟国,美国不能在菲律宾与中国的争端中保持中立——“如果在选择朋友的问题上不能放弃中立立场,那么同盟关系还有什么意义呢?”他还说,南沙群岛之争不仅仅是菲律宾的问题,还是美国以及在亚太地区依赖美国领导权的所有盟国的问题,如果美国不对中国的南沙立场提出挑战,那么终将有一天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在进入南中国海进行例行行动时需要首先征求中国的同意。这篇文章发表后,受到菲律宾各大主流媒体的大力追捧,菲律宾通讯社、《菲律宾星报》等当地主流英文媒体纷纷转载。
虽然没有明确证据可以证明美国在南海问题上扮演着何种不光彩的角色,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菲律宾严重依赖美国,而美国一直没有放弃过菲律宾这个传统盟友。
进入4月份,美菲2009年度“肩并肩”演习将进入实兵演习阶段。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前任司令托马斯·法戈曾直言:“通过军事演习建立的经常性联系是在必要时美军进入菲律宾的最大保证。”最近几年,名目繁多的常规性联合军事演习使两军关系十分密切。值得注意的是,去年5月下旬,美第七舰队旗舰“蓝岭号”率多艘舰只、上千美军与菲律宾海军在巴拉望岛海域举行联合海上联合演习,而该岛是菲律宾距中国南沙群岛最近的主要岛屿。对此,国际军事观察家认为,菲律宾已悄然将美军拉入南沙群岛争夺战中;而美军极力恢复在菲律宾驻军,也被后者视为“靠山”,以便在南沙群岛问题上拥有更大的发言权。(记者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