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韩国国内围绕汉字的争议背后,始终是民族主义情绪的躁动
“每当用古诗、成语或典故介绍名胜古迹时,日本游客一般都会听得津津有味,而韩国人却似乎无动于衷。”一位经常给韩日游客做导游服务的中国人士深有感触地说。
一百年前,韩国的官方文字还仅限于汉字,但如今,在韩国年轻一代的眼中,汉字已显得那么陌生。韩国古代很多书籍大多是用汉字撰写,年轻一代却视其为外文,难以理解。韩国有识之士因此忧心忡忡,“韩国年轻人如果不懂汉字,那韩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必定将日渐流失。”
正是出于此担忧,日前,首尔南部一地区教育部门宣布将在小学重新引入强制学习汉字计划。此消息一出,再次引发韩国社会对“汉字教育”的争论。
韩国再掀“汉字教育”之争
韩语学会最先站出来反对。9月18日上午,该学会发表声明称,“此举是韩国的一大倒退。”
韩语学会的声明得到了相当一部分韩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认同。他们认为,韩国人应该重视自己的语言,能不用汉字尽量不用汉字,“如果有时间学习汉字,还不如花时间来学习英文。”
在北京大学就读的韩国留学生李庾珍告诉《国际先驱导报》,韩国人对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感到很骄傲,国家还特地设立了“韩语节”加以纪念。
正因为民间酝酿的这样一种情绪,2004年7月,韩国政府部门曾向国会提交决议草案,要求推行韩国法律文书的韩语化,去除法律条文里的汉字。韩国的一些议员甚至认为,这是弘扬民族自主精神的表现。然而,这一法案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互不相让,最终该决议草案不了了之。
“汉字”始终是韩国敏感话题
韩国国内围绕汉字的争议背后,始终是民族主义情绪的躁动。
在古代韩国,汉字是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的分界线。能写一笔好的汉字书法,能用汉字写诗作赋,是上层社会的身份标识。而下层社会的庶民则与汉字无缘,其所使用的语言也没有相对应的文字。
公元1443年,朝鲜世宗大王下令创造专为庶民使用的表音文字(现在的韩文),此称为“训民正音”。但是,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上层统治阶层还是使用汉字,而庶民使用表音文字,用表音文字写的文章被称为“谚文”。
清朝末年,韩国人开始摒弃汉字,从前的“谚文”开始占居主导地位。之后,韩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殖民当局确定了“日汉文字并用”的政策,并把表音文字学者视为反日分子加以迫害。就此,表音文字打上了反日、爱国的民族主义标识。
1948年,摆脱殖民地地位的韩国颁布了《表音文字专用法》,规定公文全部使用表音字。但出于历史的缘故,暂且允许兼用汉字。到了1970年,事情发展到了极端,当时的朴正熙政府一度下令废除汉字,学校教育中只教授韩语。这直接导致了韩国有整整一代人完全不懂汉字。
韩国淑明女子大学中文系教授咸恩仙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上世纪60至70年代,韩国对汉字教育的争论十分激烈。认为应该多爱护自己国家语言的韩国人很多,且态度强烈。而支持汉字教育的人认为,汉字已经成为了韩语中的一部分,应该尊重。到了80年代以后,汉字教育才开始逐渐恢复。
韩国离不开中国“汉字”
汉字在韩国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数度浮沉。那汉字在韩国语言和文化当中,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韩国终究能够离开汉字吗?
其实,这个问题一直是韩国人面对的尴尬。韩文是表音文字,没有像汉语一样有四个声调的变化,当遇到同音字时,就只能通过上下文语境来猜测词的含义了。即使这样,在很多情况下,韩语还是不能准确表达出含义,这就需要借助汉字来理解。并且韩语当中多数词汇来源于汉字,很多成语、典故,也只有通过汉字才能完全理解。因此,韩国的多数法律条文中夹杂有大量的汉字。
自然,如果不懂得汉字,不仅无法阅读古典文学,查阅古代朝鲜的书目,还不能理解现代法律文书。这对于一个现代韩国人来说,是不可想像的。“要去除法律条文里的汉字,不太可能,对废除汉字教学更是不认同了。”北京大学的韩国留学生李庾珍向《国际先驱导报》指出。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在韩国民间废除汉字呼声日高之时,韩国政府2005年2月宣布,在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全面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中国汉字和汉字标记,以适应世界化的时代潮流。
有评论认为,中华文明是韩国的母体文明,韩国废除汉字的行为,将使他们逐渐失去母体文明的灵魂,脱离了汉字的韩文,就犹如没有灵魂的文化“木乃伊”。因此,韩国政府全面恢复使用汉字是必然的、明智的历史选择。 (记者 梁辉)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