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陆克文身上的“中国色”代表了一种文明对另一种卓越文明的兴趣,以及因这种兴趣而产生的新的历史
澳大利亚历史文化上属于西方,地理上接近东方。“历史”与“地理”的双重作用曾经让这个国家陷入困境。对亚洲政策还停滞在“历史”的霍华德,自然会被“地理”色彩逐渐浓厚的新澳洲所抛弃。而拥有中文名字、能讲流利汉语的陆克文能被选民推上澳大利亚总理宝座,正是这个国家“历史”对“地理”的跟进,个中意味深长。
“中国通”当选说明了什么
11月24日,澳大利亚联邦大选,工党胜出,50岁的陆克文成为澳大利亚新总理。有人说,陆克文是澳大利亚的布莱尔。这两位政治明星都充满活力、富有亲和力、相貌俊朗,而且同为工党领袖,除了陆克文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之外,其他相似之极。
但澳大利亚选民把希望寄托在这位“中国通”身上,显然还有更丰富的象征意涵。陆克文身上的“中国色”并未成为他竞选的包袱,反而化为一张竞选王牌。这在过去的西方社会是难以想像的。有人因此评价说,亚洲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磁场效应,让澳大利亚的西方水手调转了船头,中国崛起的正面影响通过澳大利亚此次总理大选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与其说是中国影响力起了作用,还不如说是澳大利亚社会自身发生了变化,“历史”与“地理”的天平开始加码于地理的回归,澳大利亚的主流社会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中国机遇论”成为普遍共识,精英们更是懂得如何在中国与美国之间开展“二元外交”。
文化价值观上更包容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崛起与陆克文当选总理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是跟中国软实力的延伸广度和深度有关系。上世纪70年代后,澳大利亚在价值观上坚守西方意识,并不时对东方人表示出各种傲慢的刺耳声音,但在经济上被英国的“特惠政策”抛弃后,澳大利亚的船头开始调转方向,迅速转向亚洲。
安全与繁荣上的不同向度,澳大利亚在安全上紧靠美国,而在经济上却开始大力挖掘亚洲金块,尤其是中国。在铁矿石、天然气不断运往中国的时候,这个对很多澳大利亚人来说一度陌生的国家已成为其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当然,这不仅只是经济趋利性转向,更包涵着文化、价值观上的包容。
历史与地理,谁更有力量?陆克文的当选并不能给予一个解答。在陆克文流利的汉语中,我们无法看到一些媒体不切实际的想像,但可以看到历史与地理连接的产生。也许,陆克文身上的“中国色”代表了一种文明对另一种同样卓越文明的兴趣,以及因这种兴趣而产生的新的历史。(宣兴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