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4月25日下午,叶利钦被安葬在莫斯科新处女公墓,完成了人生的谢幕。叶利钦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也饱受争议。本报记者见证了这位俄罗斯首任总统一生的几个关键时刻
入主克里姆林宫
【作者】本报记者 万成才(1991年~1997年常驻莫斯科记者)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1991年8月19日,莫斯科发生了旨在推翻戈尔巴乔夫和保留苏联的政变。据记者当时在莫斯科观察,叶利钦的几次抉择起了关键作用,使这只“乌拉尔山鹰”最终得以入主克里姆林宫。
“8·19”政变发生前几小时,警卫要护送叶利钦和他的家人躲起来,叶利钦却坚持要赶往被军队包围的议会大厦——白宫去。8月19日中午,他在议会大厦前跳上坦克,指责政变非法,呼吁军队反戈一击和全国大罢工,要支持者前去保卫白宫。
政变发生第二天,关于要武力攻打白宫的谣传满天飞,警卫出于安全考虑劝夜里睡在白宫的叶利钦从地下通道前去几百米外的美国大使馆避难,叶利钦本已走入地道,突然,他如梦初醒般问道:“这是去哪里”?警卫回答:“不是告诉过您去美国使馆嘛?”叶利钦立即说:“去美国使馆干什么?回去!”扭头返回白宫。如果叶利钦当时果真被带入美国使馆,那俄罗斯现代史就是另一回事了。
戈尔巴乔夫于8月22日回到莫斯科的当天,叶利钦的支持者就逮捕了全部政变领导人。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自动解散苏共中央,从而为叶利钦扫除了入主克里姆林宫的“最大障碍”。
12月7日,叶利钦前往白俄罗斯,瞒着戈尔巴乔夫与乌克兰、白俄罗斯领导人在别洛韦日签署了协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取而代之。当得知这一决议内容时,尽管十分恼火,但只落得“光杆司令”的戈尔巴乔夫已无回天之力,不得不与叶利钦谈判达成退休协议。
12月25日晚7时许,戈尔巴乔夫按约在电视台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接着把象征最高统帅的“核匣子”转交给叶利钦,随即搬出克里姆林宫。
突然告别权力顶峰
【作者】本报记者 张铁柱(1997年~2000年常驻莫斯科记者)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为摆脱苏联解体后经济所面临的空前危机,俄罗斯政府在改革进程中援用“休克疗法”,人均国民产值8年半时间内下降大约75%,同时也致使数以百万计民众陷入贫困。1998年至1999年,叶利钦先后4次解职内阁全体成员。
除夕之夜发表新年献辞,是俄罗斯国家元首每年年末的“规定动作”。然而1999年12月31日,时任俄罗斯首任总统的叶利钦却利用这一机会向世界抛出一枚“信息炸弹”。电视屏幕上,这位魁梧但疲惫的69岁老人脸色严峻而缓慢地说:“今天,本世纪的最后一天,我将辞职离去。”
虽然对叶利钦的去职早有思想准备,但面对突如其来的这一幕,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和分社其他记者还是抑制不住地跳了起来,直奔发稿室。
叶利钦的辞职声明立即生效。就在发表辞职讲话几分钟后,叶利钦向时年47岁的普京总理移交了总统管理权,其中包括掌控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核钥匙”。
在俄罗斯电视台的转播中我们看到,已经穿好大衣的叶利钦亲自为普京打开了他在克里姆林宫中那间装饰华丽的办公室的大门,缓缓抬起手臂指着室内说:“这是你的办公室。”而他在离开克里姆林宫时留给自己接班人的最后赠言是:“照顾好俄罗斯。”
据普京后来在接受俄罗斯公共电视台采访时说,叶利钦在离开时不时地回望克里姆林宫自己办公室的窗子。普京说:“叶利钦对离开感到很难过,因为他同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辞职讲话充满了伤感。”
实际上,叶利钦何时去职,这在1999年的俄罗斯已经成为令全国上下共同揣摩的一个谜题。相关风声不时透过媒体和政界人士之口出笼,但随之又会在叶利钦强硬姿态面前纷纷化为泡影。几番折腾下来,“叶利钦提前辞职”的说法竟导致“狼来了”的效应,俄罗斯民众何媒体对这一话题开始变得迟钝。然而就在大家认为最不可能的时刻,他却辞职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俄罗斯民众如何评价叶利钦的执政岁月,他在2000年新年前夕的明智辞职最终成了俄罗斯国家发展的一个拐点,并开启了导致俄罗斯走向稳定和复苏的“普京时代”。
把一切留在身后
【作者】本报特约撰稿 刘左元(现驻莫斯科)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2007年4月23日15时45分,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叶利钦因心脏衰竭,在中央临床医院突然去世。叶利钦又一次让世人感受到了他的突然。
中央临床医院坐落于莫斯科西郊的林区中,是现任或卸任俄罗斯领导人最佳疗养地之一。
医院外围是大片大片的林区,道路两侧种满了白桦树,不时有警察的巡逻车经过。记者试图从医院的侧门进入院区,但是被告之需要通行证。从侧门往院区里面望去,道路延伸整整有接近一公里,路的两次树木林立,远远的有一角红色的砖楼隐于林间……
叶利钦病逝的消息和对他政治生涯的回顾占据了这些天俄罗斯的电视、广播和主流报纸。
24日16时30分开始,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叶利钦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记者在现场看到,成百上千的俄罗斯民众手持鲜花、排着长队,依次进入大教堂与叶利钦作最后告别。教堂内哀乐低回,肃穆庄重,人们缓步从叶利钦灵柩旁经过。一位妇女神情凝重地对《国际先驱导报》说:“叶利钦为俄罗斯做了许多事情,他的去世令人悲痛。”而俄罗斯发行量最大的《消息报》在24日的报道中,特别提到叶利钦1999年12月在作辞职演讲时,请求对他过错的宽恕。
叶利钦去世当晚,现任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特别讲话,称叶利钦为“率直而勇敢的民族领袖”。普京说:“他(叶利钦)是第一位俄罗斯总统。以这一头衔,他将永远载入我们国家的历史……”
25日下午,叶利钦的遗体被安葬在莫斯科新处女公墓第131区。叶利钦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旅程,一切功过都留给后世去评说了。
叶利钦的中国情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从同叶利钦总统的几次接触中,深深感受到他对中俄关系的重视及他对中国的深厚情谊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万成才 特约撰稿孔寒冰发自莫斯科、北京 叶利钦逝世后,胡锦涛主席在给普京总统的唁电中称叶利钦为“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说他是“中国人民的挚友”。本报记者从同叶利钦总统的几次接触中,也深深感受到中俄之间的这份情谊。
力排众议坚持访华
1992年初,叶利钦总统身边人士约见中国新华通讯社驻莫斯科分社记者,告知了叶利钦总统当年访问主要西方大国的日程,暗示叶利钦有访华的愿望。后通过中俄外交部门磋商,决定叶利钦总统12月17日至19日访华。
由于1992年初开始实行的“休克疗法”导致俄罗斯经济滑坡、政局不稳,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幕僚劝叶利钦推迟访华。叶利钦力排众议,坚持按照预定日期赴北京访问。
17日出访当天,数百名各国记者提前一个小时赶到机场,观察叶利钦的言行。在各国记者包围中,总统新闻秘书把本报记者领到叶利钦身边,记者没来得及开口,这时叶利钦总统高声喊道:“新华社记者在哪里?”当他听到“就在您身边”时,他欣然问“你要提什么问题?”当请他谈谈首次访华的目的时,他脱口而出:“发展俄中睦邻友好关系”,并接着阐述了理由。这一幕令在场的各国记者大为羡慕,也深切感受到叶利钦对中俄关系的重视。
由于俄罗斯国内情况日趋复杂,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的联合声明》后,叶利钦立即回国,未能按原计划去深圳特区参观,成为他一大遗憾。当他返回莫斯科机场,又接受本报记者提问时,他说对访华成果满意,并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就表示钦佩。
推动中俄关系“连升三级”
中俄关系也随着叶利钦这次访华上了第一个新台阶。
北约东扩进程启动之后,叶利钦更加重视对华关系。1994年1月,他让来华访问的外长科济列夫将一封亲笔信转交给江泽民主席。在这封信中,叶利钦建议中俄两国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从而将中俄关系全面地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1994年9月,江泽民主席正式对俄罗斯进行友好访问,双方签署《中俄联合声明》,正式宣布两国要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标志着中俄关系上了第二个台阶。
到了1996年2月下旬,叶利钦签发了《关于采取措施结束俄中东段边界勘界工作的命令》。4月,叶利钦再次访华,两国元首又一次签署《中俄联合声明》,宣布双方“决定发展平等信任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起点更高并以俄中的长远战略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从而大大提高了两国合作的水平。
悉心维护直到晚年
以后,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一直持续地向前发展,这与叶利钦悉心维护是分不开的。
1995年5月,北约轰炸了中国驻南联盟使馆,叶利钦不仅亲自打热线电话给江泽民主席,还派特使切尔诺梅尔金来到北京,对中国人民表示同情和支持,同时对北约的暴行进行严厉的谴责。
叶利钦在他执政的8年中,先后4次访华,8次与中国领导人会晤;退休以后不仅在2001年来到中国的大连接受了12天中医治疗,而且还跟中国教练学气功。
2006年在叶利钦75岁生日前夕,俄罗斯电视台专访他的第一个问题是:“看上去您身体很好,奥妙在哪里?”叶利钦开口就说:“我去中国大连休养了,在那里游泳、学气功、治疗,回来后有人说我像换了个人似的。”
2007年4月23日,这位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突然辞世。叶利钦走了,可他对中俄友好做出的贡献却将永远留在中国人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