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引领全球经济走向复苏过程的背后,依旧折射出全球利益与财富分配巨大失衡这一不公平的现实
文/张茉楠
近期,《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美国媒体纷纷以全球经济低迷,而中国经济增长加速、国际金融组织话语权提升、海外大举并购等为由,发表“中国独秀”言论,宣称中国是金融危机的最大赢家。
中国真的是国际金融危机最大的赢家吗?的确,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跃发展有目共睹,特别是在应对金融危机中,中国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的50%以上。但是,“留下了增长,流出了财富”。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引领全球经济走向复苏过程的背后,依旧折射出全球利益与财富分配巨大失衡这一不公平的现实。
全球财富分配失衡的根源在于美元体系和美国金融霸权。近年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虽然在国际金融组织的投票权有所提高,但是重建国际金融格局和国际金融体系的进程依然极其艰难。原因就在于尽管美国在独掌世界金融秩序多年之后,不得不将一小部分权力让给他国,但美元主导的货币霸权以及国际金融体系并未根本改变。
对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实际上美国不愿意进行“伤筋动骨”式的改造,而只想搞些“小修小补”的工作,比如适当加强监管、有限增加某些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份额等等。在此类改革中,美国划定了两条底线:一是任何国家不得削弱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控制权;二是任何改革建议不得动摇美元的支柱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经济失衡的格局不可能得到什么根本改变。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全球经济失衡,特别是“中美经济不平衡”越来越严重。“中美经济不平衡”被指为美国经常账户的巨额赤字与中国经常账户的巨大盈余之间的不平衡,而实际上这种失衡更深层次反映的却是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大背景下,全球金融中心和全球制造业中心在国际分工上的失衡,以及债权国与债务国之间权利与利益分配上的严重失衡。
全球主要国家形成了依托实体经济的贸易分工和依托虚拟经济的金融分工的新型分工形态。在这个日益密切的全球分工体系中,一方面使全球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促进了全球持续20多年的经济繁荣;另一方面,也使全球化的“盈余”分配结果更为悬殊。作为全球最大债务国的美国,债务不但没有对其形成制约,反而成为美国维持金融霸权的工具。
事实上,美国债务的国际循环依赖于两个“交换”:即贸易渠道投放,金融渠道回流;金融渠道投放,贸易渠道回流。第一个交换是,美国用不断增长的货币收入可以在境外购买其需要的产品、资源和服务,以维系其低成本、高质量的生活,其表现为美国的贸易逆差和经常项目赤字的迅速增加,并以支付贸易逆差的方式,越来越大地向世界输出美元;第二个“交换”是,境外的美元通过购买美元金融资产回流美国,美国借此为其对外贸易逆差或经常项目赤字进行融资,从而确保了对外支付,实现了经济的长期繁荣。
2009年,美国联邦政府对内债务达8.6万亿美元,对外债务为3.7万亿美元,是其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0.864倍,财政收入的5.5倍;同年经济增长率为-2.4%,财政收入增长率为-10.0%。即使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凸显出美国国力衰竭,偿债能力大幅下降,美国信用评级仍未对美国国债作出任何调整。
其后,随着欧美各主要经济体纷纷走出衰退步入复苏,市场风险偏好重新抬头,投资者重新开始将资产由美国转向海外,欧元区又再度成为吸引投资者的主要市场,受此影响,2009年前三季度,美国出现了20年以来的资本净流出局面,这不仅对美国金融系统造成重大打击,也中断了美国债务经济的国际循环。
美国必须吸引美元资本回流,而就在此时,美国抓住了“救命稻草”。去年10月份以来,迪拜债务危机、希腊等五国债务危机浮出水面,美国信用机构不断调低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的信用评级,大举做空欧元,使资本大量回流美国本土,美国成了危机的最大赢家。
由于这些债务危机的出现,包括美国国债、股票及其他机构债券在内的美元资产大受追捧。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和3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纷纷创出新低。根据美国财政部最新国际资本流动(TIC)数据,截至今年4月底,外国债权人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达到3.96万亿美元,较上月增加1.87%。其中作为前三大债权国的中国、日本和英国大幅增持美国国债,分别达到9002亿美元、7955亿美元和3212亿美元。与此相对应,美国国债创下了13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几乎占到GDP的90%。
美国已经成为一个90%以上国民财富都是借来的国家,但它依旧享受最高的国家信用和全球最大的财富红利,这不是世界上最大的不平等吗?在国际经济秩序的这一不公平现实面前,美国媒体依然大肆制造所谓的“中国独秀论”,这再次提醒我们,中国应该重新思考和评估债权国地位,应将作为债权国的金融权力转化为国家金融话语权,以增强抵御外部压力的博弈能力。□(作者为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
参与互动(0) | 【编辑:吴翔】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