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在2009年成为全球媒体热门话题,但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近日罕见地发表多篇集中探讨“中国模式”的文章,均对这一提法表示不同看法,显示出官方竭力在西方媒体“捧杀”中国时保持清醒态度。
巧的是,从12月1日起,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推出的“2009年度中国特别报告”,相关文章也认为不应过早用“中国模式”自限。
本报选登《学习时报》和《金融时报》的部分文章,供读者参考。
今年的关键词,又是“中国模式”。
就中国的现状,至少有以下四个问题值得探讨:
第一,中国到底正处在怎样的发展水平?哪个表述最贴近中国的政治经济与人文现实?哪个表述更反映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期望值或判断?中国是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是最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还是用我刚发明的一个新名词:中国是一个“正在发达中的国家”?
第二,眼下对“中国模式”的讨论中,用得较多的一个词叫“政绩合法性”,具体指在中国“开放”的特定发展时期,政府政绩对其执政合法性的决定意义。这个现象有助于理解中国过去30年的决策思路、经济轨迹甚至增长速度。中国官员的任命制,特别是常见的四年调动提拔周期:第一年调研,第二年制订蓝图,第三年第四年,执行计划并兑现政绩承诺,而后即等候调动或提拔,这已经形成了中国政治文化中特定的政绩周期。中国官员可能是全世界行政官员中对各类统计数据最谙熟于心的。数据就是政绩。在很多中国官员心目中,中国增长的高速度,一定意义上就是这种政绩合法性的体现。但是,这种政绩周期可能导致政策持续性较弱,问责制度难以切实执行。同时,政绩周期也不应掩盖中国官场中严重的贪腐行为。
第三,率先在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对世界现存经济秩序带来的激烈冲击,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审视与质疑美国民主制度与实践的机会。这也成为“中国模式”讨论的一部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这场讨论已由以往对西方民主普适性的批判,延伸到“中国模式”是否具有普适性的辩论。一个中国政治学者在对笔者谈及美国选举民主时曾说:“对一个将小布什这样的人两度选为总统的美国,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对此,有人可能会反问,奥巴马不正是依托了同一个美国制度,赢得了首任黑人总统的划时代胜出?!
第四,与10年前有关“中国模式”的争论不同,这次讨论已超越了纯粹的经济学意义。“中国模式”的倡导者认为,“中国模式”已具备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形态相提并论或互补的重要价值。中国是否可以在高速增长的同时,摸索出一种新的不同的政治管理模式?这种观点认为,民主是个好东西,这还不够,只有好民主才是好东西。而对“中国模式”持保留态度的人则认为,是否真有“中国模式”一说?中国真有可能从现行体制中派生出一种独特的、适合中国发展的政治生态吗?
2009年,总体而言对中国是个好年,连过去70年间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似乎也仅仅伤及中国经济的皮毛而已。中国增长的发动机并没有减速熄火,“保八”的目标已稳操胜券。但我看到,中国弥漫着一种过度的乐观情绪。这令人担忧。
事实上,中国仍在路上,仍在找寻路标与答案。中国还不到画地为牢,自限“模式”的时候。(张力奋 本版言论不代表本报观点,仅供参考。文章均有删节)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