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瑞士:衣柜里的枪和保险柜里的银子——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解读瑞士:衣柜里的枪和保险柜里的银子
2010年03月03日 15: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二战中,希特勒也没有打到瑞士。不过我想,希特勒之所以没攻打瑞士,并不是因为它的中立,而是因为它有那么多“缴获”来的财产躺在瑞士银行的保险柜里

  文/余泽民

  英国管家、法国厨子、德国司机和瑞士门卫——这是浪漫主义时代欧洲人梦想的贵族生活。从中世纪开始,瑞士人就有“忠勇”的美誉,欧洲各国的宫门大都专请瑞士人把守,罗马教廷也不例外。如果你去梵蒂冈参观,肯定会被那里身穿马戏团彩服的瑞士门卫所吸引;如果你去维也纳的霍夫堡皇宫,肯定会经过以瑞士门卫命名的“瑞士人大门”。

  历史上,瑞士人确实骁勇善战,才得以保住“迷你”的疆土,不过今天的瑞士堪称“世界上最和平的地方”。难怪梵蒂冈门卫高矮胖瘦形状混杂,想来哪还有瑞士小伙愿意放弃闲逸的生活跑到罗马去执矛枪。

  在根据格雷厄姆·格林小说改编的电影《第三个人》里有这么句台词:“在波尔吉亚家族统治的三十年里,意大利人经历了无数战争、恐怖、屠杀和血拼,同时也出现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文艺复兴。而瑞士,500年都是民主、和平、兄弟之爱,结果怎样?只发明了咕咕钟。”而出演过《简爱》《夜半钟声》的好莱坞明星奥森·威尔斯更是出言不逊,称瑞士是“世界上最没有意思的无聊国度”!战争不好,太和平了也不好,人类真是矛盾的动物。

  说瑞士500年和平不很准确,瑞士人毕竟为了国界之争,还是打过几次仗。瑞士没有山川河流的自然疆界,阿尔卑斯山脉与其说是疆界,不如说是串联奥地利、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云间通道;瑞士没有“瑞士语”,所以我们一旦在地理、语言、文化领域用放大镜看,还真难一语道清:瑞士人到底是什么人?只有在全民投票时,“瑞士人”的概念才得到强化。但是换一个角度,从政治、经济角度来看,瑞士与邻国的区分显而易见——它是不倒翁的中立国,世界上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一个与偏执、焦虑苦斗的民族——为什么?因为他们太有钱了,总觉得自己不正常。

  有一次在酒桌上,我跟一个瑞士朋友讨论起这个问题,他给自己下了一串诙谐的定义:“体质很棒的山民,富得流油的懒汉,有跟没有一样的军队,各种宗教和平相处,直接民主,联邦体制,地区自治⋯⋯”最后他补充了一句让我开窍的话,“瑞士人宽容、避免冲突的特征,归功于多语言和许多不成文的行为准则。”

  当然,富裕、和谐的生活也是有代价的。平均寿命不超过72岁的瑞士人,自杀率高达12%,在西欧国家中,瑞士的艾滋病感染率也首屈一指。不过按照瑞士人的解释:瑞士的艾滋病感染率之所以高,是因为瑞士的卫生检查和统计系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瑞士境内五分之一的居民来自外来移民,据说新生儿中移民后代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了四分之一。每年移民瑞士的外国人五万左右,而移民他乡的瑞士人只有两千。但去瑞士的中国人不是很多,去的也大多是上学或开餐馆的,估计华商想利用中国商品在富裕的瑞士打价格战,没戏。

  瑞士人很有个性,为了强调中立国立场,死活不肯加入联合国、欧盟和欧元区,尽管早在1995年它就被欧盟包围。世人都知道瑞士军刀有名,不过军刀跟军队是两码事。芝麻大的小国,芝麻大的军队,瑞士军人不足22万(其中还包括8万预备役人员和2万新兵学员),设备不过是手榴弹和火箭炮。难怪前两年有人倡议举行全民公投,取消军队,他们的理由是“瑞士不拥有军队丝毫不会影响国家安全”,这话也可以反过来听:瑞士即使有军队也没有啥用。

  不管怎么讲,有军队和没军队至少有着心理意义的不同,更何况现在恐怖主义猖獗。瑞士人否定了这提议,保留了军队,而且坚决不加入北约。尽管军力弱小,但瑞士人并不懦弱,据说几年前瑞士还有自行车部队,小伙子们骑车去打靶曾是阿尔卑斯山小路上的日常风景。不过瑞士朋友告诉我,自行车部队虽然取消了,但瑞士境内全民皆兵,七百多万人口的小国中,居然有将近四十万枝枪藏在瑞士人家中的大衣柜里,其中有一大半STGW57型步枪,另一些的枪型更现代。

  瑞士人到底有多少年没打仗了?最后一次的反侵略争斗至少要追溯到四百年前,二战中,希特勒也没有打到瑞士。不过我想,希特勒之所以没攻打瑞士,并不是因为它的中立,而是因为它有那么多“缴获”来的财产躺在瑞士银行的保险柜里。匈牙利在二战初期不也中立过吗?最后希特勒为了跟斯大林叫板,最后还是逼着匈牙利人放弃了中立,加入战败国行列。瑞士朋友却不这么看,他自豪地说:“瑞士人之所以是一个既文明又和平的民族,是因为他们在历史上总是能够保卫自己。我们家里的枪就是证明,哪怕放在那里一百年不用。”

  这时我已经有些喝多,话不避嫌,我醉眼朦胧地刺了他一句:“我听说瑞士的杀人案很少,但是开枪自杀的挺多啊!”★

  (作者为翻译家,小说家,现居布达佩斯)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