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小行星带具有“冰火两重天”的奇异景象,其内侧小行星多为火成岩,而外侧却满是冰球状的天体,一项最新研究认为,这是太阳系形成初期几个大行星轨道变化带来的结果。
16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刊登美法等国研究人员的论文说,以前人们认为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各大行星形成之前曾经存在的原行星盘的残余物,并认为,其外侧大量冰状天体的轨道位置是能否形成冰占优势的行星的分界线。但新研究认为,这些冰状天体并不形成在原处,而是外来的。
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模型,模仿太阳系形成大约7亿年(相当于太阳系的青少年期)时,大行星轨道的演变过程。太阳系各大行星形成时,天王星、海王星与太阳间的距离只是现在距离的大约一半。根据模型,太阳系形成7亿年后,木星和土星发生共振,导致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轨道开始变得不稳定,它们逐步从初始轨道向外移动,而有的行星如木星则向内移动。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种引力的拉扯,太阳系外围一些冰状天体被弹射到更靠内的位置,其中一些便停留在小行星带上,形成了如今小行星带的冰状外沿。
太阳系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其中存在大量种类各异的小行星,内侧小行星多是被炙烤过的岩石模样,而外侧多是大量富含水和有机分子的冰状天体。(记者黄堃)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