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15日电 因为两位年逾九旬的学术泰斗任继愈、季羡林同日驾鹤西去,中国各界陷入了连绵的哀痛。美国《侨报》14日发表社论指出,中国民众纷纷悼念两位很多人并不熟悉的大师,反映出人们对眼下“假大师”泛滥、学术浮躁的焦虑和担忧。文章摘录如下:
任、季两位文化老人,一位洞悉宗教哲学,一位精研梵文,都不算当世显学。耐人寻味的是,尽管没有多少中国老百姓真正了解其学问,但这几日,互联网、手机、 电话……现代资讯却快速传递着国人深深的震惊和哀痛。
其实,从“最后的大师也去了”等缅怀文字,及对学术风气、文化命运等问题的热烈讨论就不难发现,众人不只感伤二老的远行,更焦虑老一辈学人纷纷凋零,慨叹滋养新一代大师的学术土壤日趋贫瘠。
表面上看,目前中国并不缺乏“大师”,甚至近几年可谓“辈出”。如近年走红的导演、作家、书画家一概作“大师”状,“大师”叫得多了,就快成为一种恭维话了——像如今这大街上“美女”、“帅哥”满天飞一样。伪大师泛滥,既让“大师”这一称谓掉价,又伤害了文化的清誉。放眼中国文化界,“大师”闹剧年年有,已成烦心景观,让中国的戏剧、教育、曲艺、美术、文学、书法等人文学科之创新能力,一概遭遇质疑。
大师者,当具大成就而受人景仰,其分量在于学养、在于操守。而真正的学养绝非朝夕之功,故而才有“古来圣贤皆寂寞”。众所周知,任继愈生前被毛泽东褒扬为“凤毛麟角”,季羡林获中国总理温家宝“三顾茅庐”,但他们并未因这种国家领导人的恩遇恃宠而骄,依然淡定地守着自己的书斋,对待虚名诚惶诚恐。任老从做选题、写提纲到审读点校,总是亲力亲为,一辈子不做“挂名主编”,只求躬行实事;季老则坚辞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大师”、“泰斗”、“国宝”三顶桂冠。在生命的尽头,他们仍作着学术思考,如季老最近提出了“大国学”概念;而任老仍在主持编纂《中华大典》等。
可如今的岁月,在耀眼的名利、权欲诱惑之下,有多少人能像这两位老人忍受寂寞、愿坐十年冷板凳呢?众多文人内心不再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欢喜热闹、随波逐流。于是乎,官、商、文、媒联手运作,追求文人的口才、出镜率、观众的眼球票数,制造了一条催生“学术超级明星”的终南捷径,也形成了一条假借“大师”之名的利益链。
学术成就已受公认的任、季等人坚拒飞来的一堆名誉,不以大师自居,但民间依然愿意尊他们为大师,正是因为民众对“巨大桂冠”的“大师”们充满怀疑和鄙视,渴望特立独行的真大师为时代高举起精神的旗帜。
需警惕的是,伪大师横行,只能挤压真大师的生存空间,让坚守学术良知的真正大师成为日益稀缺的大熊猫。如果不能提供孕育真正大师的土壤,中国文化堪忧。
大师者,既源于自身禀赋,亦有赖于其生长土壤。任、季这一辈学人之成功,除了各自的优异学术禀赋之外,更离不开滋养了他们坚实学术根基、健全学术人格的时代学术生态。而今日中国之学界,论文作假、抄袭成风,约半数科技工作者坦言身边的学术不端现象很普遍,更有相当大比例的人“宽容”以待。这样一个连学术底线都难以保证的学术环境,如何能再培育出像任、季等人学术和人格比翼齐飞的真正大师?
当前的中国处于一个喧嚣浮华的时代,要想沉静下来,薪火相传,约束急功近利的教育、涤荡浮躁的学术研究、唤醒独立的思想人格……可谓当务之急。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