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两个白天三个晚上。
7月22日~24日,经过多场不同层次的会见和密集的工作会谈,由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率领的政府经贸代表团,终于和俄罗斯方面达成共识。
7月25日,高虎城在莫斯科对华商和媒体通报说,俄方在磋商中向中方正式确认了其为妥善解决大市场关闭问题所做的具体安排:莫斯科市政府已制定并开始实施清理摊位和转移货物的具体方案,若其间出现华商合法的人身和财产受侵害事件,可通过已公布的热线电话及时举报。
莫斯科市政府商业和市场局拟于7月29日同俄罗斯中国总商会及华商代表见面,就货物运出、存放和销售及部分人员安置等问题进行磋商。
莫斯科“一只蚂蚁”市场关闭事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华商开始陆续运出货物,情绪也渐趋稳定。
被忽略的“预警”
俄方关闭大市场行动并非没有“预兆”。在6月份市场被关闭前俄官方的密集动作中即已露端倪。
6月1日,俄总理普京在政府会议上严厉批评有关部门打击走私不力,同时不点名地诘问,去年在莫斯科一家市场查获的20亿美元的走私货,为何至今未得到处理。
7天后,俄总检察长柴卡接受俄罗斯电视台新闻频道“一周新闻”栏目采访时称,在莫斯科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一只蚂蚁”市场)发现了价值20亿美元走私商品,这些商品来自中国,存放在6000个集装箱内,没有货物主人和收货人地址,且部分商品有害人体健康。
6月11日,俄检方对为该市场提供使用土地的莫斯科国立体育大学校长以滥用职权罪刑事立案侦查。
“这是一个‘国中之国’,他们有自己的警察、自己的海关、自己的法院、自己的检察院。那里有很多人常年不用外出,所有生活设施都有,包括妓院。”6月25日,俄总检察院侦查委员会主席巴斯特雷金宣布,成立专门机构来关闭大市场。
6月29日,莫斯科东区政府宣布,大市场自当日起被“无限期临时关闭”。
实际上,早在去年“9·11”查封货物事件发生后,中国使馆经参处就已经多次发出“预警”。其中在去年12月15日发布的《关于加强“灰色清关”贸易风险管理的紧急通知》中特别警示说,“自今年(2008年)初以来,根据俄国内相关政策和形势的变化及发展动向,我处预测到俄将加大反腐败的打击力度,重点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将危及到在俄华商的经济利益。鉴此,我处及时且连续多次发文至各在俄华人商会、协会,要求华商放弃‘灰色清关’贸易,尽快采取应对措施,保障货物等财产安全。”
不幸的是,中国商人再次遭到重创。
据记者了解,在市场经商的中国人多为自然人,在使馆并未备案。使馆方面的通知不可能送达每位华商手里。出于各种原因,有些华人社团并没有积极响应起来,把通知传达下去。华商的侥幸心理再次占了上风——反正市场有“大人物”罩着。
建立一个中国商品市场
“价值20亿美元、重量10万吨、6千集装箱的货,难道是自己一夜之间悄悄溜进俄罗斯的吗?即使用火车来运,也需要几百个车次吧。”有俄罗斯民众质问。
俄国家杜马安全委员会副主席古德科夫的话可以作为这种质问的注解:“我们不会文明调节市场,所以突然决定——让我们把这个市场关了吧!于是就关掉了。至于下一步会怎么样并不重要。你想象一下:莫斯科有一个15万至20万人的企业,有人把它拿过来一下子就关掉了。”
他在7月20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不要把集装箱市场说成万恶之源,它只不过是一个有着各种不幸和问题,暗藏着巨大的腐败,充当了官员摇钱树的经商场所,而造成这一切的恰恰是当局。很明显,目前的做法保护的并不是老百姓,维护的也不是法律,而是官员们的‘乌纱帽’。”
7月6日,在中国驻俄使馆指导下,由俄罗斯中国总商会牵头成立了“华商华人大市场临时协调小组”,成员包括俄罗斯中国各地方商会负责人。7月25日,在中俄双方达成共识的当天,他们就进驻了指挥部,以方便现场接待来投诉的华商,并和俄方负责人协调磋商,发布准确信息。
“协调小组”组长、俄罗斯中国总商会会长蔡桂茹对《中国新闻周刊》坦承,虽然中俄双方已经达成共识,但“情况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和乐观。”
蔡桂茹说,商会聘请了俄罗斯律师,协助华商尽快运出货物,并找到仓储和销售地点,把损失降到最低。
根据她了解到的信息,今后俄罗斯只允许四类商品可以在露天市场销售:食品蔬菜、花鸟园艺、礼品、建材,其余的都要迁入正规商场内。华商也在酝酿在官方指导下,建立一个合法、规范的适应俄罗斯市场需求的中国商品市场。
对于华商来说,无论是“政府与寡头恩怨”说,或“政治权力斗争”说,还是“打击腐败,提振本国轻工业”说,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他们曾经在此流血流泪流汗的“一只蚂蚁”将在今年年底之前从他们的视野中淹没,代之以一个现代化多功能的商业娱乐综合体,以及居民住宅小区与公园绿地。他们所能留下的,或许只能是隐隐作痛的记忆。(田冰)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