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驾机撞楼男子一生多次因税遇坎坷 恨制度不公——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美驾机撞楼男子一生多次因税遇坎坷 恨制度不公
2010年02月20日 10: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撞击引发大楼燃起熊熊大火
斯塔克曾是乐队成员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2月20日电 综合报道 当地时间18日上午,一位名叫约瑟夫•斯塔克的53岁软件工程师驾驶一架小型飞机,撞向得克萨斯州首府奥斯汀市的一个国内税收署办公大楼,造成至少2人死亡和13人受伤。

  事件发生后,北美防空司令部派出两架F-6战斗机前往奥斯汀巡航;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派出工作人员前往事发现场进行调查,并着手研究如何预防此类事件发生;总统奥巴马也听取了这一事件的汇报。

  在驾机撞楼前,斯塔克在公司网页留下了长逾3000字的自杀遗言,称美式民主、自由全是建立在谎言上,只有“暴力是唯一答案”,他希望借“玉石俱焚”惊醒更多人奋起反抗不公正的制度。

  遗书声讨制度不公

  网络数据显示,斯塔克于16日开始撰写自杀遗言,在修改了27次后,于18日凌晨1时42分完成。

  他在文首写道:“若你读这封信,必会自问,为什么会发生此事?说来很复杂……”然后,他在遗言中历数美国政府、税制和医疗保障制度的问题,控诉美国所谓“自由”、“民主”都是建立在虚幻的谎言上,包括税收在内的政府制度及政策全是援助富人,欺骗奉公守法的穷人和中产阶级。就像刚刚过去的金融海啸,也是企业犯错,人民买单。

  斯塔克在遗言中说:“我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陷入真正的美国噩梦……一些朋友向我引见了一些研究税法,特别是研究免税的人。正是这些美妙的免税让那些诸如腐败的教会那么难以置信的富裕……正是这样,我明白每条法律都有两种解释,对超富阶层一种解释,对我们这些人另一种解释。作怪的正是那些制定和执行法律的人。”

  斯塔克在遗言中声称“已受够了”,说“暴力不只是答案,而是唯一答案”,最后还签了自己的全名,并写下“1956年至2010年”——这意味着他早已抱定必死的决心。

  愤怒或来自生活坎坷

  在遗言中,斯塔克还讲述了自己在奥斯汀辛苦找工作的经历,以及多年来要求修改一条税法条款不果,使他的积蓄化为乌有。报道显示,他在20多年的时间里多次遭遇职业及生活方面的打击,并且一直在与税收部门斗争。

  斯塔克在上大学前就读“米尔顿•赫希”学校,这是一所孤儿学校。1975年至1977年,斯塔克在“哈里斯堡地区社区学院”就读,但没有毕业。

  1985年,他在加州创办了一家公司。1986年,美国修改税收法案,加重了像他这样的人的税负。1987年,他花了近5000美元和1000小时撰文进行投诉,并邮寄给参议员、众议员、州长,但无人回应。新规定开始实施后,他的退休金融方案化为泡影,只好每周工作100个小时。

  上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削减加州南部的空军基地,引发当地经济衰退,他的退休储蓄再次打了水漂。

  1999年,斯塔克的妻子申请破产,两人离婚。2000年,他的公司被税务机关以漏税为由停业。

  经过努力,就在新企业刚有起色的时候,美国又发生了互联网经济泡沫破灭和“9•11”事件。政府下令停飞所有航空器,旧金山等地数月处于安全警戒中,使斯塔克难以去见客户。2004年,他的另一家公司也被停业。

  后来,斯塔克来到奥斯汀,希望有所转机,但却发现工作难找,工资很低,当地几家大公司串通一气,压低项目费用和工资,而司法机构只为富人服务。

  接下来的一年,斯塔克因为没有挣到什么钱而没有报税,税务局却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将他告上法庭。当他准备提出抗诉,却被告知已过时效,最后损失了1万美元。

  2006年,斯塔克通过朋友介绍与一名钢琴师结为夫妇。最近几周,他的妻子对父母说,斯塔克越来越怒气冲天,夫妻关系也大受影响。事发前,为了躲开丈夫,她曾带着12岁的女儿住进宾馆,次日上午回来时却发现房子已被丈夫付之一炬。

  亲友眼中的好人

  斯塔克身边的朋友对他的举动无不感到震惊,他们称斯塔克平日很少谈政治,也未察觉他有异样。

  斯塔克是奥斯汀民间摇滚乐队“比利•埃利乐队”的吉他手。乐队朋友称斯塔克是一位性格随和的好父亲,每年都往挪威探望他的女儿和孙儿。帕克的丈夫是乐队成员之一,她说:“他从没大声责骂任何事情,也不是孤僻的人。”

  乐队键盘师兼鼓手迈克尔•切尔扎说:“斯塔克为人正直,不抽烟,不喝酒。他有才华,关心一些正常人关心的事情。我从不知道他处于崩溃边缘。他是那种不爱说话的人。”

  一位美国记者在评论斯塔克事件时说,他恨政府。有人认为,斯塔克毕竟拥有私人飞机和房产,应当是高收入人士。这起事件表明,美国政府实施的对高收入者增税,以部分补贴中低收入人群医疗保险等的做法,已激起了部分高收入人士的不满。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