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首位女总理就职 中澳关系不会受冲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澳大利亚首位女总理就职 中澳关系不会受冲击
2010年06月24日 14: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朱莉娅·吉拉德成功当选澳大利亚史上首位女总理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6月24日电 综合报道 24日,澳大利亚历史上首位女总理朱莉娅•吉拉德在议会大厦宣誓就职,成为该国第27届总理。

  在24日早晨举行的澳大利亚工党内部投票会议当中,原澳大利亚副总理朱莉娅.吉拉德当选为新党首,取代陆克文成为总理。据悉,在投票开始后的半个小时,陆克文放弃了投票。分析认为,他似乎也已经意识到,自己很难再继续留任。

  新总理:创造澳政坛三个“首位”

  朱莉娅•吉拉德现年48周岁,出生于威尔士,是首位不在澳大利亚出生的总理,同时也是首位女总理和首位女副总理。

  1998年,吉拉德进入澳联邦议会,做过律师。她投身政治二十多年,积极主张女性参与国家政治与社会革新,曾经为工党赢得上次大选立下汗马功劳,并在陆克文政府中担任副总理。澳政界人士普遍认为她专注、能干、严谨、善于倾听。

  当选后,吉拉德随即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自己深感“荣幸”,目前状况是“一个好政府正在迷失方向”,“在下届大选将面临(失败)风险”。因此,她无法“高枕无忧”。她还表示,澳大利亚数月内将举行选举。

  在宣誓就职后,吉拉德表示:“作为澳大利亚人,我将以最大的、谦逊的决心和热情,和我的同事们一起,致力于为我们的人民服务。”

  陆克文:1972年以来执政时间最短总理

  24日,在总理府内,辞职的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也召开了一个简短的新闻发布会。发言中,陆克文强忍泪水,称自己将“一切的一切”献给了工作,并列举了自己在任期间的政绩。

  陆克文说,“我是由澳大利亚人民选举出来,为了将公平带给所有澳大利亚人而担任总理,而且,我做到了自己所能做的最好水平”。

  他几近哽咽地说,任职期间,澳大利亚摆脱了金融危机,他为此感到骄傲,如果没有他所领导的政府的政绩,澳大利亚将有50万人面临失业。

  据悉,陆克文是澳大利亚19年来首位没有完成第一个任期就辞职的总理,也是自1972年以来执政时间最短的总理。

  陆克文最近提出的多项国内改革措施没有获得大多数选民的赞同。这些措施包括颇具争议的碳交易方案,以及加收矿业税等。按照陆克文的计划,矿业超额利润税将在2012年开始征收,税率将达40%。目前矿业主们已经动用数百万美元制作广告,反对征收该税种,警告称此举将导致大量失业。

  这一系列政策引发民众不满,支持率急跌。工党为了在今年大选之前扭转局势,因此决定举行新党首选举。

  政策:中澳关系不会受冲击

  分析认为,吉拉德上台后,目前澳大利亚执政党政策将不会发生重大转变,但党内议员希望吉拉德能在矿业超额利润税问题上有所软化,该税种可能将影响超过200亿美元的矿业投资。

  也许是充分意识到陆克文下台的原因,吉拉德在当选后表示,将恢复澳国会此前推迟的碳交易方案,并呼吁各大企业停止抵制矿业税的征收。

  她还指出,将努力改善和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公民的基本权利,率领一个强大的和负责任的政府,领导澳大利亚走向未来。

  分析指出,澳大利亚当前与中美等大国的关系都保持了稳定的状态,因此吉拉德是否能延续此种势头也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48岁的吉拉德生于英国,因此英方对英澳关系的未来比较期待。

  此外,目前外界普遍认为,由于吉拉德是陆克文政府的副总理,因而她上台后,澳大利亚的内外政策将不会发生明显改变,中澳关系将不会因“中国通”陆克文下台受到冲击。

  未来:工党选情堪忧

  今年年底,澳大利亚按计划将举行大选,如果任由民意低迷的形势发展下去,工党很有可能输掉选举,成为澳二战后首个没有实现连任的执政党。因此,这次“换将”实在是不得已之举。

  工党是一个很有远见的团体,选择抛弃陆克文是因为该党的巨头们已经认定在吉拉德的领导下,工党将得以喘息和重塑形象,在下一次的大选中仍保有很大的胜选机会。投资者们也希望与吉拉德在矿业税问题上达成妥协。

  分析指出,吉拉德就职后的当务之急是领导工党赢得即将举行的大选。她需要在数月之内协调好工党与各方的关系,尤其是安抚对陆克文政府推行超额资源税深表不满的资源行业,挽回工党不断下挫的声望。

  然而,澳国内外舆论并不看好吉拉德执政后的工党未来选情。有分析认为,吉拉德在金融危机中的政策也存在失误。《澳大利亚人报》评论甚至说,吉拉德的“失误”将会造就在野党的上台。

  英国《每日电讯报》的分析则称,“过去24小时对执政党的打击是巨大的,加剧了执政党内部的分裂”。工党支持率仍落后在野党5个百分点,未来选情堪忧。

参与互动(0)
【编辑:吴翔】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