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印三边关系中,美国掌握的主动权最大;不能抱着零和游戏的观点,非此即彼,否则只会使他人渔翁得利
文/时宏远
11月23~25日,印度总理辛格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由于此次访问是在奥巴马总统刚刚结束亚洲之行之后进行的,且辛格是奥巴马就任总统后正式接待的第一位外国政要,因而备受关注。
美印两国媒体都将辛格此行称作“定心之旅”,意指辛格肩负着修复两国关系的重任。美印关系在冷战期间整体上比较冷淡,冷战后有所改善,在克林顿总统2000年访问印度后开始迅速升温,到了布什任内则达到了高潮,主要标志是布什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执意与没有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印度达成了《民用核协议》,使印度在不用承担国际义务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核能,这与美国对伊朗的强硬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但两国关系在奥巴马上台后有所下降,初始的一个表现是,奥巴马在赢得大选后曾进行过“电话外交”,与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领导人通了电话,但却迟迟没有打电话给辛格,这使印度非常失落,抱怨美国忽视了印度。
印度的抱怨因奥巴马亚洲之行中两次对印度的“怠慢”而进一步加剧。一是奥巴马在东京发表的亚洲政策演说中,没有提及印度。二是在《中美联合声明》中,中美两国表示“支持印度和巴基斯坦改善和发展关系,双方愿共同促进南亚和平、稳定和发展”,这被印度解读为中美要“共管南亚”,将南亚“霸主”印度抛在一边。
根据美国的这些表现,印度认为奥巴马背离了布什设定的对印友好轨道,印度已被美国从“重点国家名单”中删除了。曾出任美国驻斯里兰卡大使的沙费尔表示,印度的精英阶层对奥巴马十分紧张,“不少人很怀念布什,人们认为布什对印度很有感情,而奥巴马看起来则更‘中立’,他更关注美国国内问题、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问题”。
印度前驻联合国大使阿兰达蒂·戈斯则称,“我认为,美国还没决定好在地缘政治层面如何看待印度。”受这种失落和不甘心气氛的驱使,印度各界纷纷要求辛格向美国“讨个说法”。印度著名战略家拉贾·莫汉就直接指出,辛格应该明确地向奥巴马总统要一句话:印度在美国的亚洲政策中到底是个什么位置?
美国感受到了印度发自内心的强烈不满,并借辛格访美之机给予了“安抚”。在这方面,美国做的“功课”比较到位,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满足印度人的“虚荣心”。在形式上,奥巴马盛情款待了辛格;在内容上,奥巴马公开表示,印度是美国“不可或缺”的伙伴,美印关系是21世纪“决定性的关系”之一。在具体合作上,双方签署了一系列文件,其中包括6份谅解备忘录。
应该说,辛格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不但将两国关系拉回到“原来的轨道上”,而且还使之有所提升。印度先前对美国的过度敏感更多折射出的是印度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一方面源于印度实力的不济,另一方面源于美国实力的强大,印度唯恐美国“看不上”自己,从而影响自己大国梦的实现。事实上,鉴于印度不断增长的实力和重要的地缘政治作用,美国是不会轻易改变对印政策的。
需要指出的是,印度对美国的担忧包含有中国因素,印度认为美国之所以对印度态度冷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更加重视中国,美中接近有损印度的利益。拉贾·莫汉表示:“奥巴马政府颇为热衷于印美关系,希望推进这种关系,但在操作层面,从金融危机后发生的种种情况看,很多注意力都转向了中国。”印度《经济时报》则评论称,当衰落的西方不知不觉跟着中国走后,印度的从属性地位也就日益暴露出来。在奥巴马访华期间,中国得到了所有想要的——中国购买美国的8000亿美元国债成功地转化为政治红利。印度对中国的这种猜疑和嫉妒心态在辛格访美期间也有所表现。辛格一方面表示要寻求与中国对话,另一方面又对中国在边界问题上的态度严重不满。印度媒体则对奥巴马和辛格会谈前后的讲话中“一次也没提到中国这个词”兴奋不已。
综观之,在美国的对外关系中,中国的地位一直高于印度,这一则因为中国的实力比印度强,二则因为美国对中国的需求要大于对印度的需求。但另一方面,美国与中国的矛盾要大于与印度的矛盾,这又使美国对中国抱有更大的戒心。虽说中美关系取得了一些进步,奥巴马也表示不会“谋求遏制中国”,但美国是不可能真正放弃防范中国的。在这一点上,美国希望印度能站在自己这边,并为此积极拉拢印度。
所以,在中美印三边关系中,美国的实力最强,掌握的主动权也最大,而中印关系则处于最边缘的地位,需要精心呵护。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布拉马·切拉尼曾就美国的意图指出:“美国在中印关系的持续紧张中扮演了推手作用,美国积极打造的所谓‘美印军事同盟’,真实意图是引诱印度加入美国围堵中国的包围圈,激起中印关系的持续紧张。”如果印度政府对此认识不清,盲目跟从美国,充当了美国遏制中国的棋子,只会给中印关系带来消极影响。
中印两国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寻求与美国改善关系是非常正常的,但不能抱着零和游戏的观点,非此即彼,否则只会使他人渔翁得利,只有冷静处理分歧,推动双方关系的健康发展才最符合两国的利益。(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亚太所)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