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劳工部长:通用汽车最终将消失——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美国前劳工部长:通用汽车最终将消失
2009年06月02日 11: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6月2日电 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对业界来说不吝是一场地震。虽然早有预判,但真到发生时,百年老厂的倒下仍然让人喟叹。英国《金融时报》近日发表了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的文章,对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的真正背景进行了分析。文章摘录如下:

  1953年,当艾森豪威尔提名通用汽车(GM)总裁查理•威尔逊担任美国国防部长时,威尔逊被问及是否会做出对美国有利、但对通用汽车不利的决定,他给出了肯定答复。

  接着,他保证这种冲突永远不会出现。“我一直认为,对我们国家有利的事情,就对通用汽车有利,反之亦然。我们的公司规模过于庞大。它与国家的福祉是连在一起的。”

  当时,通用汽车的命运与美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1953年,通用汽车是全球最大制造商,是美国经济实力的象征。它创造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通用汽车在50年代的扩张,被誉为阻止了商业滑坡。它也是美国最大的雇主,向员工支付绝对达到中产阶级水平的薪资,外带慷慨福利。

  如今,沃尔玛是美国最大雇主,丰田汽车是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而通用汽车申请了破产保护。威尔逊1953年所说的那些让人放心的话,现在听来有些讽刺意味。对美国还是对通用汽车有利的事情几乎没有差别,因为通用汽车很快将被美国纳税人所有,他们已付出逾600亿美元收购该公司。

  然而,美国纳税人为何希望收购当今的通用汽车呢?原因肯定不是当经济复苏时,该公司的股票将带来高回报。多年来,通用汽车一直在走下坡路。上世纪60年代,消费者利益的维护者拉尔夫•内德揭露,通用生产的汽车不安全。70年代,中东产油国的行动显示,通用生产的汽车不经济。80年代,日本汽车制造商的成就,暴露出通用生产的汽车不可靠而且昂贵。许多较年轻的美国人从来没有买过通用汽车,也不会想买。鉴于这种记录,纳税人连自己的600亿美元会否得到偿还都有疑问。

  原因不可能是保护该公司的就业,因为美国财政部已表明,通用汽车必须瘦身,才能得到资金。该公司计划关闭6家工厂,进一步裁员至少2万。该公司已裁减了经销商网络。

  原因也不可能是缔造一家精简的、没有债务负担的新公司,未来可能会盈利。这是私营部门应该靠自己实现的目标,也是破产重组要做的事情。

  纾困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制造新一代节能汽车。美国国会已向汽车制造商提供了这方面的资金。另外,美国财政部已表示,它无意成为积极投资者,也无意告诉汽车业要制造什么样的汽车。

  我能想到的唯一现实的纾困目的,是减缓通用汽车的衰落速度,争取足够多的时间,让其员工、供应商、经销商以及社区适应其最终的灭亡。然而,如果这是目的,那么除了收购通用汽车之外,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分配600亿美元?这笔资金还不如用于帮助美国中西部经济从汽车转向其它领域。资金可用来对汽车业工人进行再培训,并在他们接受再培训期间持续发放失业保险金。

  但美国政界人士不敢公开讨论产业调整,因为公众不希望听到这个。一个强大的选民群体希望保留就业和社区,而不惜任何公共成本。另一个同样强大的群体则希望,让市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不管短期社会成本如何。民意调查显示,多数美国人反对挽救通用汽车,但如果他们自己的工作面临风险,我肯定他们的看法将会不同。

  因此,奥巴马政府实际上正出资600亿美元,收买这两大群体。政府正告诉第一个群体,依赖通用汽车的就业和社区,将因为纾困而得到更好的保留,同时告诉第二个群体,纳税人和债权人将因此得到报酬。但它没有把全部真相告诉任何人:通用汽车终将消失。纾困旨在让美国经济赢得时间,以降低这一打击的社会成本。

  在这一切的背后,是公众越来越严重的担忧,通用汽车的灭亡是其中很小、但很说明问题的一部分。半个世纪以前,美国中产阶级富足,到威尔逊离开通用汽车的时候,美国几乎一半的家庭都达到了中等收入水平,而多数一家之主并非专业人士或高管,而是技能娴熟和半熟练的工厂工人。就业稳定,医疗福利有保障。美国人当时在经济上正变得更为平等。

  但从30年前开始,上述趋势发生了逆转。不需要大学学历的中产阶级职位在消失。就业保障几乎已不存在。国家正变得更不平等。繁盛时期的通用汽车,曾是经济保障和富裕扩散的模版。其衰落映衬了两者的消失。

  中产阶级纳税人担心,他们负担不起拯救通用汽车等公司的成本。然而,他们还担心,他们经受不起失去自己工作的后果。威尔逊的格言也完全颠倒:在许多方面,对通用汽车不利的事情,对美国很多人也不利。(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 译者/梁艳裳)

【编辑:吴翔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