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开幕 各国抱信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开幕 各国抱信心
2010年05月04日 04:00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国对大会抱有信心并寄予希望

  第八次《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审议大会3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来自189个缔约国的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主要围绕《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三大支柱”,即核不扩散、核裁军及和平利用核能等方面的议题,以大会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此次会议将持续到本月28日。

  本次审议大会是在一个全新的国际背景下召开的。一是美国的政策有了一定程度的调整,美俄签署了新的核裁军条约,全球核安全峰会刚刚召开,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社会重视核安全问题和加强核不扩散机制的热情,与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整个核军备控制处于低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核不扩散领域出现了新情况,当前伊核、朝核问题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局面,国际防扩散形势依然严峻。三是由于全球能源危机及环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各国对新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核能作为一种清洁的、潜力无限的新能源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但是,核能也是双刃剑,处理不当会增加扩散的可能性。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一个很特殊的国际条约,与联合国没有从属关系,本身没有常设机构与监督机制,但该条约获得了联合国的政治支持,靠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协调以及联合国安理会在关键时刻的介入来发挥作用,审议大会就是确保条约得到执行的重要机制。自1970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生效以来,审议大会每5年举行一次,目的是要审视条约实施情况、维护和加强条约的有效性。1975年、1985年和2000年的审议大会均就最后宣言达成共识,但1980年、1990年和1995年有关各方未能达成共识。尤其是2005年的审议大会曾被国际社会称为“一次失败的会议”,究其原因在于当时美国在国际上奉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导致会议未能达成任何成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各国对今年的审议大会抱有信心并寄予希望,有30多个部长级官员,甚至还有一些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规格远远超出了前两次大会。但是,与会国的关注点明显不同。美国等西方国家和俄罗斯主要关注防扩散、强化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监督职能以及建立多边核燃料循环体系等问题,而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无核武器国家则要求核武器国家履行承诺,特别是美俄两个核武器大国应切实承担核裁军方面的首要责任,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军事战略中的作用,进一步推动核裁军进程。

  此间有外交人士认为,由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牵涉面广,对不同国家的利益影响程度不同,而且不同国家之间对一些问题还存在不同的认识,甚至严重分歧,因此,审议大会要取得成功绝非易事。审议大会已经成为各方表达诉求的平台,同时也将是充满讨价还价的进程,其中两大热点问题对会议的影响比较突出。一是历史遗留的中东无核区问题,此次能否如一些阿拉伯国家所愿,在此问题上进行谈判、并有“可以看得见的进展”。二是伊核问题,伊朗总统内贾德出席大会,并在第一天的大会上作大会发言。根据大会程序“协调一致”原则,伊朗事实上对程序拥有否决权。就会议的实质问题方面来讲,如果安理会通过对伊制裁的相关草案,那么伊朗很可能在审议大会上抓住西方软肋,要求通过西方难以接受的内容。

  可以预见,尽管此次会议可能会开得比较艰难,但经过国际社会的长期努力,各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已达成许多共识。人们希望,此次审议大会在有关各方的进一步努力下能取得积极成果,为维护全人类的和平与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链接)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英国、美国、苏联等59个国家于1968年7月1日分别在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旨在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

  该条约共有11条规定,主要内容是:核武器国家不得向任何无核武器国家直接或间接转让核武器或核爆炸装置,不帮助无核武器国家制造核武器;无核武器国家保证不研制、不接受和不谋求获取核武器;停止核军备竞赛,推动核裁军;把用于和平目的的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保障之下,并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术合作。条约还特别规定,核武器国家是指在1967年1月1日前制造并爆炸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装置的国家。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于1970年3月正式生效。条约规定每5年召开一次审议大会,审议条约实施进程中的有关问题。1995年4月,条约缔约国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审议和延长《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大会上,决定无限期延长这个条约。

  中国于1992年3月正式加入该条约。(记者席来旺、吴云)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