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海地最多的华人群体,是在那里等候偷渡赴美的福建人。他们的确数,两岸管理机构都不知道
本刊特约撰稿/陈君 本刊记者/王艳
除去中国防暴队的125人,在海地的中国人并不多,目前所知的不超过百位数。海地是台湾仅存23个“邦交国”之一,但毕竟经济太落后,台湾人也只有几十人。
但那里最多的华人群体,却是从福州、长乐、马尾、连江等地,来此等候偷渡赴美谋生的福建人,他们的确数,两岸管理机构都不知道。
富人区的中国人
“别怪我说话急,实在是想把更多时间留给那些在海地人员的家属。”外交部新闻司值班人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至1月19日凌晨,外交部专为海地地震救援开通的热线电话已经工作了120多个小时。
外交部通过各种渠道,反复核实了解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中国公民安全情况:公安部赴海地维和工作组4人和驻海地维和警察4人遇难,数名台湾同胞受到波及。此外,无其他中国公民伤亡的报告。中兴公司11人,清华同方2人,浙江温岭公司5人,联合国海地分支机构中方雇员1人,华侨5人,台胞30余人均安全。
“震后通讯一度中断,现在手机通信部分恢复,一直和这些人员通过电话保持联系,了解到他们集中居住在中餐馆等地。” 外交部领事司司长魏苇1月18日说。
海地的中餐馆只有两家,一个叫吴家园,一个叫中国城,都开在首都太子港的富人区贝松镇。台湾倒塌的“大使馆”也在这个地方。
未被地震摧毁前,贝松镇聚集着来自各国的流亡权贵。但富人区的街道仍然坑坑洼洼,富裕人家宁可以四轮驱动越野车进出而不愿铺平道路。贝松镇位于半山腰,山脚下的港湾是声名狼藉的“太阳城”——一个三不管违建区,十万人在无下水道和垃圾四散的拥挤环境下求生。
吴家园在台湾算得上是老字号,已经在海地经营了4年时间,经营得很好。地震发生后,吴家园的电话一直打不通。幸好,餐厅老板和6名大陆厨师没有受伤,1月17日得到了中方救援人员的妥善安置。
除了餐馆,中国人还零星经营着鞋店,据说地震前生意非常好。
海地人对中国的了解其实并不多。2003年,荷兰人阿里·汉执教的中国足球队在迈阿密的海地社区3∶4不敌海地队,这让海地人一直高兴到现在。
偷渡客的命运
“海地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成为中国偷渡客前往美国的跳板,我估计目前滞留在海地等待去美国的闽籍偷渡客至少有数百人,他们受蛇头限制,居住条件恶劣,活动范围小。”美国林则徐基金会主席黄克锵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纽约闽籍社团之所以关注在海地的中国偷渡客,主要因为他们身份敏感,自由生活的权利被剥夺,“在灾后救援中,因为担心暴露身份,他们的生存权容易被外界忽略。”
1995年4月,美国林则徐基金会在纽约注册成立,是中国社团中影响较大的民间组织。
福建民间流传着“海水不干,偷渡不绝”的说法。几年来,偷渡客魂断他乡的悲剧一次次重演,福建省的福清市、长乐市、平潭县等地都是偷渡重灾区。这几年,从海地偷渡到美国,走加勒比海海路,成了一条热门通道,但是触礁、翻船悲剧屡屡发生。
从海地偷渡去美国的成本很低。黄克锵说,从1980年代的不足2万美元,每隔几年就坐地涨价,4万美元、6万美元,以至现在的8万美元。福建的蛇头集团一般和台湾蛇头集团合作赚钱,由台湾蛇头提供台湾地区证件,然后换上偷渡客的照片,持台湾地区证件进入海地几乎是畅通无阻。
海地地震后,美国数个福建籍社团,都接到福州老乡从中国打来的越洋电话,请求协助查询滞留在海地的亲友状况。目前美国林则徐基金会已经设立了求助中心,与海地政府救灾部门或者国际救援团体联络,请求协助查询失踪偷渡客的下落。
1月19日,记者联系到福清市边防部门,工作人员说,现在还没有收到在海地地震中有当地人死伤的消息。
“我们将一视同仁地保护他们作为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国外交部说。但外交部目前并没有掌握这些非法移民的消息,黄克锵也一直没找到人。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