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2010纪录片:欧洲爆发债务危机 社会经济痼疾难解

2010年12月24日 11: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2月24日电 欧洲多国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如今已持续一年。在欧盟及世界各国的帮助下,希腊、爱尔兰等国主权危机暂时得到缓解。但人们对危机的恐慌继续延续,葡萄牙、西班牙等多国也成为市场担忧的对象。分析称欧洲债务危机的根子在于欧洲社会和经济上的痼疾。欧洲债务危机如果要得到彻底解决,必须解决社会福利这一根本的问题。债务危机的处理不当,有可能激化民众与政府的矛盾,催生欧洲国家社会矛盾的总爆发,最终对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冲击。

  希腊:主权信用被评“垃圾级”

  2009年12月8日,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宣布,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前景展望为负面,这是希腊主权信用级别在过去10年中首次跌落到A级以下,引发了希腊股市大跌和国际市场避险情绪大幅升温。惠誉同时还下调了希腊5家银行的信用级别。

  2009年12月16日晚间,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宣布,将希腊的长期主权信贷评级下调一档,从“A-”降为“BBB+”。标普同时警告说,如果希腊政府无法在短期内改善财政状况,有可能进一步降低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

  希腊的财政问题由来已久,目前该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已高达12%,远远超过欧元区设定的3%上限;希腊公共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则高达110%。就像之前迪拜出事一样,这次希腊的危机又让一些人惊呼:希腊可能成为“下一个雷曼”。

  2010年4月27日,标准普尔下调希腊主权评级3个级距至BB+级,为投机或"垃圾级"的最高级,并给予"消极的"前景展望"。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直接的原因是政府过度举债,以及欧洲式的高福利模式所带来的私人部门负担过重。希腊的社会福利不仅高昂且名目繁多。根据希腊经济网站的数据,每年政府都要为公务员福利拨出数以十亿计的款项。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数据,到了2050年,希腊的养老金开支将上升到等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而欧盟的成员国的平均养老金开支还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有专家预测,除非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否则希腊的社会保障制度必会在15年之内崩溃。希腊的不同政党不断地开出各种高福利支票来争取选民,也造成了高福利的恶性循环。政府实在无力偿债,反而以债养债,将雪球越滚越大。

  对于希腊的债务危机,自我救助是最“治本”的方法。但这需要希腊政府拿出方案来说服欧盟和债券投资者,特别是给予后者购买希腊国债的信心。早些时候希腊财长公布了救助方案的细节,宣布将会实施更加严厉的紧缩政策,包括在未来3年内削减财政预算300亿欧元,以便在2014年将财政赤字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内。然而希腊政府的财政方案将使工人的工资被消减、赋税会加重、高福利也要走下神坛。希腊人被激怒了。这也是今年5月5号,一场涉及希腊所有公共领域,甚至令希腊国家陷入瘫痪大大罢工发生的原因所在。如此强烈的民意,不得不让希腊政府有所忌惮,究竟日后自救方案能否实施下去,还真的是个未知数。但是假若没有切实可行的自救政策,其它国家和组织根本不可能援助。

  爱尔兰:债务危机引发政治风暴

  房地产泡沫是爱尔兰债务危机的始作俑者。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加之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爱尔兰5大银行都濒临破产。为了维护金融稳定, 爱尔兰政府9月底称,由于救助本国五大银行最高可能耗资500亿欧元,预计2010年财政赤字会骤升至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2%,公共债务将占到GDP的100%。

  消息一公布,爱尔兰国债利率随即飙升。日前爱尔兰十年期国债利率已直抵9%,是德国同期国债利率的三倍。11月22日,政府求援的新闻成各大报纸头条。爱尔兰政府耗费巨资救助本国银行,把银行的问题“一肩挑”,从而导致财政不堪重负。房地产业绑架了银行,银行又绑架了政府,这就是爱尔兰陷入主权债务危机背后的简单逻辑。

  与希腊债务危机一样,真正解决爱尔兰问题的钥匙并不在爱尔兰政府手中,而要看欧盟和欧洲央行。总而言之,无论是希腊债务危机,还是爱尔兰债务问题,乃至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债务问题,根本上还是源于欧元机制的自身软肋。不管是预算赤字失控,还是税率恶性竞争,都是源于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立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因此,只要欧元机制尚存漏洞,欧元危机就随时可能爆发。

  对于援助计划,爱尔兰政府早先摆出了拒绝的姿态,坚称不需要援助。但迫于来自欧盟和欧洲中央银行的压力,数日后,爱政府态度180度大转弯,宣布爱尔兰向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一揽子金融援助请求已获得欧盟批准。

  当国际市场因爱尔兰同意接受援助刚刚舒一口气之时,爱尔兰国内又暗潮汹涌,执政联盟内部、反对党和民众纷纷表达对政府的不满,要求提前举行大选。饱受债务危机困扰的爱政府又遭遇了政治风暴。

  11月最新公布的民调显示,执政的共和党的支持率已跌至17%,远低于统一党和工党。共和党和绿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在议会中只有3个席位的优势。

  爱尔兰议会12月7日初步通过旨在开源节流的财政预算案。这项预算案是爱尔兰政府换取国际援助的关键条件之一,总规模60亿欧元(约合79亿美元),号称爱尔兰史上“最严预算案”。爱尔兰财政部长布赖恩•勒尼汉说,上述措施仅满足爱尔兰应对“史上最糟危机”要求的下限。

  路透社判断,爱尔兰统一党和工党组建的联盟可能在明年选举中胜出。两党都声明将重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盟援助条件。事实上,鉴于已认可援助方案总体目标,两党可以运作的空间有限。

  传染范围不断扩大

  虽然爱尔兰已获救助,但这并没有遏制主权债务危机在欧元区内的扩散。欧盟原指望以迅速援助爱尔兰的举措一举遏制危机蔓延的恐慌气氛。然而,人们对危机的恐慌不降反升,而且惊恐对象一再扩大,一个接一个的国名正在进入下一步可能请求欧盟援助的名单: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法国……继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意大利和比利时等国的形势也变得愈发紧张,债务危机的传染范围正在扩大。

  据国际知名财经媒体11月24日公布调查显示,接受访问的大多数分析师认为,葡萄牙可能将会步希腊和爱尔兰的后尘,也将会向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寻求援救资金。

  调查显示,50名分析师里有34位认为,葡萄牙将会被迫向外界寻求金融帮助,其中有四位还表示,西班牙最终将不得不接受救助。

  分析师们并没有明确表示,葡萄牙何时会发出求援呼声,但金融市场的注意力已经开始从爱尔兰移开,转而对其它正面临严峻财政挑战的较小欧元区国家做出种种猜测。

  分析人士表示,市场动荡已迫使爱尔兰向欧盟申请援助,葡萄牙和西班牙将成为市场担忧的新对象,投资者担心下一个主权债务危机即将爆发,欧元的喘息时间可能不会持续太久。

  11月24日这一天,欧洲国家十分“热闹”。当天,葡萄牙工会联合会组织了据称是葡萄牙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国总罢工,全国海陆空交通中断,医院和银行停止服务,首都里斯本等城市处于“半瘫痪”状态。同一天,英国和意大利数十个城市的大学生举行示威游行,致使多个城市陷入混乱。此外,爱尔兰政府公布4年期财政治理计划,政府危机有可能一触即发。与此同时,在希腊、法国等已经爆发过大规模抗议活动的国家,新的抗议和罢工潮正在酝酿之中。

  针对市场的恐慌情绪,欧洲中央银行行长让-克洛德•特里谢11月30日在布鲁塞尔出席欧洲议会经济和货币事务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指出,人们不应当低估欧元区和欧盟维护金融稳定的决心。爱尔兰在获得救助后,已无主权违约之嫌,他本人也不认为欧元区的金融稳定会是问题。

  特里谢11月30日还暗示,欧洲央行有可能大幅扩大对政府债券的购买,以压低不断飙升的借款成本。

  有“末日博士”之称的纽约大学经济学家鲁比尼29日在布拉格警告说,西班牙可能很快就需要救援。

  欧洲其它国家也开始陷入危机,包括比利时这些外界认为较稳健的国家,及欧元区内经济实力较强的西班牙,都预报未来三年预算赤字居高不下,希腊已非危机主角,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困扰。

  德国等欧元区的龙头国都开始感受到危机的影响,因为欧元大幅下跌,加上欧洲股市暴挫,整个欧元区正面对成立十一年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有评论家更推测欧元区最终会解体收场。

  根源在于欧洲社会经济痼疾

  分析人士认为,从根本上讲,欧洲债务危机是自身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一次集中释放,是由外部危机和长期内部失衡的累积、财政货币政策二元性矛盾以及东西欧债务链引发的危机。

  欧洲债务危机的根子在于欧洲社会和经济上的痼疾。欧洲债务危机如果要得到彻底解决,必须解决这些根本的问题。

  欧洲的根本问题是福利社会的问题,由于过度福利和老龄化、全球化问题等纠合在一起,导致了经济竞争力下降、财政支出单向的膨胀,最终导致财力枯竭,引起债务危机。因此,欧洲如果要彻底根治债务危机,必须废除过度福利的根基,转向适度福利,即只对那些非常贫穷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提供最低生存的福利。这样会使那种养懒汉、搭福利便车、富人也享受福利等弊端都得以解决,经济竞争力也会得到增强,从而使得财政膨胀的趋势出现好转。

  债务危机暴露了欧洲国家多年来积聚的财政政策失误,它有可能催生欧洲国家社会矛盾的总爆发。在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分配不公的情势下推行不受工薪阶层欢迎的紧缩措施,有可能激化民众与政府的矛盾,最终对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冲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