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8日电 据路透社报道,维基解密及其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对一些人来说是英雄,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恶棍。无论如何,泄密事件凸显有关数据安全的分歧,并证明相关政策的辩论已远远落后于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速度。
泄密“一石激起千层浪”
美国似乎在采取行动,试图封杀维基解密网站,这让美国历来宣扬的言论自由显得颇为尴尬。数月前,海湾国家曾因获取加密信息方面的问题,威胁封杀黑莓手机服务,美国国务院予以强烈谴责。
维基解密公布了约25万份美国外交密电,另外还披露了海量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密件。所有这些都可供普通网民自由下载,这在那些掌握敏感信息的人群中“一石激起千层浪”。
维基解密随后发现,其服务器提供商似乎迫于政治压力停止支持该网站运行。不过部分欧洲国家的镜像站点仍完好无损,保证了迄今公布的数据仍可轻易浏览。
“控制风险”咨询机构全球问题分析师伍德说:“分歧一直存在,因为有些人希望互联网保持开放性及言论自由,而有些人将此视为威胁,希望保护和控制信息。该事件显然让这些分歧更为突出。”
法国一名部长上周五曾称,法政府正寻找禁止维基解密站点落户的方式。更有一些美国政坛高层人士呼吁,阿桑奇应被指控犯有叛国罪,或被视为恐怖分子。
政策赶不上技术
维基解密向我们证明,有多少数据可以“失窃”,其传播范围能有多广。过去,转移如此多的纸质信息可能需要一队卡车。如今,互联网让这些信息瞬间传遍全球。
各国企业及政府都宣称,以某种形式保护机密及隐私至关重要。如果企业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保护技术专利及商业机密。同样,在伊拉克或阿富汗帮助西方军队的个人若被指名道姓,可能将面临生命危险。
人们越来越担忧个人信息安全。英国政府多次因丢失光碟或记忆卡上数千人的个人数据而陷入尴尬。
但对于应采取何种法律手段防止数据滥用,或这种信息控制手段能否在一国范围内实施,人们还远未达成共识。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欣】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