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美中期选举民主共和"分治" 对中美关系影响有限

2010年11月12日 10:34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未来奥巴马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国内经济问题上。中期选举对于美国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影响相对有限

  11月2日,美国如期进行了国会中期选举。共和党人夺回了众议院的掌控权,而民主党人勉强保住了参议院的多数席位,从而出现了国会“两院分治”的局面。这场选举将给未来美国内外政策的走向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民主党输在意料之中

  今年国会中期选举的结果,并没有出乎人们的预料。无论是此前多项民意调查的结果,还是相关专家的预测,都是民主党人将失去众议院的主控权,在参议院也会丢失一些席位。事实上,民主党人对于竞选失利也作好了心理准备,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力保参议院多数席位上。

  民主党在这次中期选举中失利的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目前美国经济状况不佳,失业率居高不下,选民对于现状极为不满。这是民主党竞选失利的根本原因。国会中期选举往往被视为民众对于总统政绩的考评。尽管美国经济在2009年的第二、三季度已至谷底,复苏之路却颇为艰难。时至今日,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投资者信心不足,失业率高达9.6%左右,以至于有人担心美国经济会二次探底。尽管奥巴马接手的是布什留下的烂摊子,但由于白宫和国会都是被民主党人所把控,那么自然要承担这一责任。奥巴马是打着变革的旗帜入主白宫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由满怀希望变成了失望,对于奥巴马的支持率大幅下降,甚至开始质疑奥巴马的领导能力。

  其次,奥巴马强力推进政府干预的政策,多少偏离了美国传统的自由主义理念,引发了美国社会中右翼人士的反弹。秉承“大政府”的理念,注重社会公平,奥巴马推行的政府强力干预经济、强化华尔街金融监管和医疗改革等举措,是在特定的背景下推出的,但被不少选民解读为过于照顾下层民众,而中产阶级和富人的利益没有得到应有的维护,从而使得民主党失去了这些选民特别是中间独立选民的支持。不少人对于美国的大方向感到担忧,希望有所改变。选举日当天的民调显示,多达62%的投票选民认为美国行驶在错误的道路上。而经济的缓慢复苏更是强化了这种倾向,并将矛头指向了民主党人。茶党的出现,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的一种社会运动,体现了右翼共和党人对于奥巴马新政的强烈抵触情绪。

  再有,传统上美国选民乐见白宫和国会之间相互制衡格局的出现。这在选民求变心态强烈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由于美国国会的表现不佳,选民对于国会的支持率很低,只有11%。回顾历史,美国过去12次中期选举中有10次是总统所在党派丢掉国会多数党席位。而据众院官方历史学家博弈特勒的统计,历次中期选举执政党几乎都会丧失部分众院议席。在过去百年中,只有1934年和2002年两次例外。

  奥巴马施政将面临更多阻力

  奥巴马未来两年的执政将更为困难,在很多政策议题上需要共和党人的合作。然而,强调政府干预、注重社会公平的民主党人和主张小政府、主张减税的共和党人之间在很多问题上是有分歧的,共和党人则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参院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甚至公开表示,未来两年共和党的工作重心就是“确保奥巴马无法连任”。中期选举后,共和党人无疑会更大程度地牵制奥巴马的施政,甚至不排除两党展开拉锯战,使得国会政治陷入僵局。

  由于众议院在财政、拨款和税收等政策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发言权,而共和、民主两党的理念又有较大差异,因此奥巴马的经济政策将受到更大的牵制。时至今日,人们还记得1995年共和党人控制的国会与克林顿总统的行政部门之间在政府拨款问题上的拉锯战。由于久拖不决,一度导致一些政府部门被迫关门大吉。税收和减少财政赤字是相互关联的,但两党对如何减少财政赤字有着不同的看法。布什时期的大规模减税政策将在今年年底到期,共和党希望延长这一政策,而民主党方面则不愿意给最富有的阶层减税。奥巴马在2008年的大选中承诺将给中下层减税,而对富人提高征税。面对共和党掌控的众议院,奥巴马想在税收上有所举动将会非常困难。

  在医保改革政策的落实上,共和党人也会通过拨款等手段来进行阻挠。共和党方面早早就表态,如果取得国会多数席位,将采取措施阻挠民主党落实医疗保险改革等举措。即将出任众议院议长的博纳明确表示将竭尽全力推翻医保改革。在中期选举获胜后,他表示共和党人愿意和奥巴马合作,但前提是奥巴马愿意改变自己政策的方向。

  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暖的问题上,奥巴马将会遭遇更大的阻力。美国国内在环保减排的问题上至今没有达成共识。总体来看,民主党人对环保减排更积极一些,相对更重视在这一问题上的国际合作,但共和党人则持反对的态度。共和党和大工商阶层的关系更为密切,而工商阶层特别是大企业极力反对提高减排的要求。在他们看来,强化减排就会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削弱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种反对声音在美国经济不佳的情况下更为强烈。鉴于美国国内在气候变暖问题上都难以达成共识,国际社会也很难想象美国能够作出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减排承诺。

  相比之下,这次选举对于美国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影响相对有限,但国会山权力的变迁多少会影响到奥巴马对外战略的推进。共和党人讲究实力原则,注重国家安全,相对轻视国际合作,不愿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因此,除了在气候变暖问题上态度消极之外,共和党人在削减核武器、导弹防御体系以及反恐等问题上立场更为强硬,对中俄也抱有更大的戒心。他们对奥巴马提出的“无核世界”理念嗤之以鼻,嘲笑他“过于幼稚”和理想化。尽管美俄新核裁军条约有可能获得参议院的批准,但奥巴马有意推动参议院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则会遭到共和党人的强力阻击。

  奥巴马上台以来推行的政策明显偏左,有意迎合左派选民的要求。尽管共和党普遍持反对态度,但民主党人没有任何妥协的迹象,加剧了共和党人的对立情绪。可以想象,在共和党人赢得中期选举的胜利后,民主党人已不太可能像前两年那样气势逼人。在这种情况下,奥巴马带有建设性意义的抉择就是:其内外政策特别是国内政策趋于温和,向中间靠,以便赢得中间选民和共和党阵营中温和派的支持。为了使得自己的政策议程能够赢得国会的支持,未来奥巴马政府必须加大游说力度,谋求跨党派合作,以便达成妥协。

  从2008年选民支持奥巴马到这次选举用脚投票给民主党人,人们能够感觉到美国选民的务实性:在目前美国经济状况不好的情况下,谁能解决问题,就让谁上,否则就换人。有鉴于此,共和党人在阻挠奥巴马的议程时,也必须小心行事。如果一味进行阻挠,则很可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进而在2012年的大选中付出代价。此前,民主党人掌控白宫和国会两院,因此必须为美国经济的持续低迷和高失业率承担责任。但未来如果共和党人走到另一个极端,不仅会引发选民的不满,而且会激发起民主党阵营的反弹,使得大量不满的中下层选民在下一次大选中出来投票,那样对共和党人同样是很不利的。

  经过此次选举,相信包括奥巴马本人在内都意识到,如果未来美国经济不见好转,失业率居高不下,那么奥巴马2012年的连任之路将异常艰难。因此,人们确信未来奥巴马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国内经济问题上。

  对于中美关系的影响有限

  总体来看,这次中期选举对于中美关系的影响相对有限,中美关系的大局更不会因为一次中期选举而发生逆转。毕竟,经过多年的政策辩论,两党在重视和发展对华关系上达成了主流共识。尽管中美两国的摩擦时有发生,也有起伏,但近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总体上是比较平稳的。

  经过多年的磨合之后,中美关系日趋成熟。首先是中国的重要性日益明显,中美战略基础不断扩大。其次,中美相互依赖进一步加深,两国经济贸易关系进一步发展,推进双方经贸合作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再次,经过多年的磨合,中美磋商与合作日益机制化,有助于降低双边关系的大幅波动。还有,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为中美加强互信与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奥巴马政府意识到,要摆脱现有的经济困境,必须加强同中国的合作。况且,尽管近年来美国国会在对外政策领域的影响力有所上升,但主控权还是在总统为首的行政部门手中,国会更多地是发挥牵制和干扰的作用。

  当然,国会山权力的变化也不能说一点影响没有。

  在贸易政策上,相比于民主党人,共和党和大工商阶层联系密切,因此偏重支持自由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没有民主党人那么突出。不过,共和党人更侧重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和美国在华企业权益等方面,因此在这些方面对华施加的压力会增大。共和党人更注重国家安全,讲求实力原则,因此会在对华防范问题上立场更为强硬。相对于民主党人,保守的共和党反共情绪更重,加上长久以来与台湾更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共和党阵营的亲台意识会更为浓厚。未来不排除一些共和党议员在台湾问题上做出一些举动,干扰两岸关系和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随着2012年大选周期(通常始于2011年下半年)的即将到来,民主、共和两党之间的党派政治色彩会愈加浓厚,这很可能会波及对华关系。在奥巴马头两年的执政中,民主党人掌控国会两院,同时绝大多数议员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国内问题上。即便如此,美国极右保守派还攻击奥巴马政府对华过于软弱,甚至指责奥巴马去年访华时对中方让步过多,是向中方“磕头”。现在国会变成了两党分治,共和党人的力量明显增强,不排除共和党人为谋求党派利益,在对华关系上做文章,进而给中美关系带来冲击。面对这种潜在的风险,奥巴马在发展对华关系时也不得不考虑国会的因素,特别是共和党议员的态度,这反过来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对华政策。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研究员、美国外交研究室主任)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