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9月11日,对于美国来说,无疑是灾难的一天。但当时很少有人意识到,纽约世贸大厦的倒下只是一场漫长灾难的开始。
9年后的这一天,美国各地都举办了“9·11事件”的纪念活动。这个时候,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清楚,9年前开始的灾难仍未结束。
这场由恐怖袭击而起的灾难逐渐演化为“反恐战争”的灾难,灾难的发生地从美国本土转向阿富汗、伊拉克。9年中,美国大兵的鲜血每一天都在流,战争中的阵亡人数已经远超当年在恐怖袭击中的遇袭身亡人数。付出的代价之巨大与反恐成效之微小形成强烈反差,当年发动袭击的元凶本·拉登仍未落网,而伊拉克满目疮痍,阿富汗战火犹酣。
反恐错了吗?没有!但反恐跟反恐战争确是两回事。
战略上的严重错判
9年前,“9·11”恐怖袭击发生的第四天,站在纽约世贸大厦的废墟上,美国前总统小布什誓言:“正义必将伸张”。如今,9年过去,用大把美元和数千美国大兵鲜血浇灌的“正义”依然虚悬半空。
“一超独大”的美国实力之强大毋庸置疑,可为什么就是无法收获反恐战争的胜利?抑或美国人从未清楚地知道他们所需要的胜利是什么?9年的鏖战过后,每分每秒都在流血的美国是时候为代价惨重的反恐战争定下一个明晰的目标了。
如果当年美国人将自己的敌人仅仅锁定为本·拉登以及那些参与制造“9·11”袭击的恐怖分子,反恐战争应不会如此旷日持久。可惜经历“9·11”伤痛的美国,上至总统下至国民,普遍被一股巨大的报复冲动包围,做出了非常严重的误判:美国的敌人们已经聚集起来,要么是美国,要么是美国的敌人们,总会有一方率先发起致命一击。
这意味着“9·11”不是个案,而是美利坚又一次面临全方位的安全挑战。靠着克林顿政府留下的雄厚家底,小布什以为这种挑战没什么大不了。于是,美国走上了一条全面、快速清洗所有安全威胁的道路。如果不是伊拉克和阿富汗局势浇了小布什一头冷水,天知道美国的清算名单还会拉多长。
现实情况证明,“没想好结果,先打了再说”的粗疏战争策略所要付出的代价之惨重,即便强大如美国也经受不起。用反恐战争代替反恐战略,美国透支了世界对于其深受恐怖袭击之伤的道德声援,最后收获了世界各地反美情绪的高涨。
绝对主义的误区
深陷战争泥沼长达9年,如今美国人仍然说不清自己敌人的范围: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失败国家?霸权争夺者?还是非美国式的一切?无法确定敌人是谁,自然也就说不清打败敌人的标准是什么。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美国的反恐战略,其首先需要检讨的是一种绝对主义的战略逻辑。关于外交上的绝对主义,一种学术上的定义是:“设定绝对的目标,利用极端的手段,谋求绝对的胜利”。美国至今仍坚持“反恐战争”的说法,并将“敌人”的范围进行扩大化,这就把对手们逼到了一个无法妥协、结伙自保的境地。
美国有些好事的新帝国论者将美国比做古代的特洛伊,认为“恐怖主义来自嫉妒美国权势和富裕文明的外部世界”。在这样的逻辑下,美国反恐战略的矛头不仅指向宗教极端分子,也指向大量与美国有矛盾、有区别的国家。
现在反恐战争陷于低潮,美国开始承认国力的有限性,但是反恐战略的绝对主义倾向却没有得到认真彻底的清算。不管美国人愿不愿意承认,一方的绝对安全事实上等于另外一方的绝对不安全,它必然会招致对手的绝对反抗。这场战争的终点在哪里?可能就是美国对其所谓敌人的安全期许进行关注并加以维护的时候。
夹带太多的“私货”
反恐战争像枚硬币,如果正面是在将美国的敌人范围扩大化,那么背面就是在将美国的朋友范围缩小化。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是全世界一切正常国家的敌人,反恐并不只是美国范围内的事情。但为什么美国的反恐战略应者寥寥,关键就在于其反恐战略中夹杂了太多的“私货”。
同样的恐怖行为,到了美国那里却往往有着不同的解读:反美国的是恐怖主义,反他国的则是民主反抗。这样的逻辑可以制衡美国的竞争者们,却无视恐怖主义势力相互勾连的国际背景。美国有较为稳定的盟友群体,但必须明白,恐怖主义的生存土壤基本上不在它的传统盟友范围内。清除掉“私货”,多结交新朋友,扩大反恐联盟的国际基础,才是美国削减反恐成本、增强反恐效果的最佳途径,也才能尽快让草率发动的反恐战争体面地收场。(于海洋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问题青年学者)
参与互动(0) | 【编辑:吴翔】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